我國域名總數下降為866萬,其中.CN域名435萬。網站數量下降為191萬個,.CN下網站為113萬個,占網站整體的59.5%。網站數量的下降與國家加大互聯網領域的安全治理有關,網站等互聯網基礎資源的質量隨著“水分”的溢出而得到提升。雖然網站數量下降幅度較大,但網頁數和網頁字節等互聯網資源數在大幅度增長。
截至2010年12月,我國IPv4地址數量達到2.78億,預計IANA在2011年2月將IPv4地址資源最終分發完畢,IPv4向IPv6全面轉換更加緊迫。IPv6將原來的32位地址轉換到128位地址,幾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提供地址,可以解決互聯網IP地址資源分配不足的問題。目前有一些系統和設備廠商開始支持IPv6,但從IPv4盡快轉換到IPv6,還需要從政策法規、技術標準、組織機構等等多個方面入手,確保能夠順利地從IPv4過渡到IPv6地址。
截至2010年12月,中國的網站數,即域名注冊者在中國境內的網站數(包括在境內接入和境外接入)減少到191萬個,年降幅41%。網站數量的下降與國家加大互聯網領域的安全治理有關,網站等互聯網基礎資源的質量隨著“水分”的溢出而得到提升。雖然網站數量下降幅度較大,但網頁數和網頁字節等互聯網資源數在大幅度增長。
網頁的規模反映了互聯網的內容豐富程度。自2003年開始,中國的網頁規模基本保持翻番增長,2010年網頁數量達到600億個,年增長率78.6%。
轉播到騰訊微博

圖 16 2003-2009年中國網頁規模變化
從下表的詳細網頁情況來看,2010年動態網頁增長幅度高于靜態網頁,靜態/動態網頁的比例已經從1.3:1降低為1.14:1。與此同時,平均每個網站的網頁數達到31,414個,年增長率達到202%。
表 6 中國網頁數
|
單位 |
2009年 |
2010年 |
增長率 |
|
網頁總數 |
個 |
33,601,732,128 |
60,008,060,093 |
78.6% |
|
靜態網頁 |
個 |
18,998,243,013 |
31,908,739,278 |
68.0% |
|
占網頁總數比例 |
56.54% |
53.17% |
—— |
|
動態網頁 |
個 |
14,603,489,115 |
28,099,320,815 |
92.4% |
|
占網頁總數比例 |
43.46% |
46.83% |
—— |
|
靜態/動態網頁的比例 |
|
1.3:1 |
1.14:1 |
—— |
|
網頁長度(總字節數) |
KB |
1,059,950,881,533 |
1,922,538,540,426 |
81.4% |
|
平均每個網站的網頁數 |
個 |
10,397 |
31,414 |
202% |
|
平均每個網頁的字節數 |
KB |
31.5 |
32 |
1.6% |
中國國際出口帶寬繼續發展,2010年底達到1,098,956.82Mbps,年增長率為26.8%。
轉播到騰訊微博

圖 17 2006.12-2010.12中國國際出口帶寬變化情況
表 7 主要骨干網絡國際出口帶寬數
|
國際出口帶寬數(Mbps) |
|
中國電信 |
660612.82 |
|
中國聯通 |
357433 |
|
中國移動互聯網 |
49124 |
|
中國科技網 |
18120 |
|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
11655 |
|
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互聯網 |
2 |
|
合計 |
1098956.82 |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與合作伙伴一起,通過IDC方式模擬測試互聯網連接速度。
具體測試方式是:選取中國前20家主流互聯網網站作為目標網站,以對這些網站的測試情況代表中國整體互聯網速度情況。在31個省市均選取出樣本點,將全天分成24小時,每個小時測試一次,通過機器模擬訪問20個目標互聯網網站,得到平均連接速度。
雖然我國有線(固網)用戶中寬帶普及率已經高達98.3%,但是全國平均互聯網平均連接速度僅為100.9 KB/s,遠低于全球平均連接速度(230.4 KB/s)。各省中河南、湖南和河北的平均連接速度排名前三,分別為131.2 KB/s,128.2 KB/s和124.5 KB/s。
僅通過IDC方式進行測試,有可能不能完全反映中國網民使用體驗。以后CNNIC將陸續加入Lastmile測試數據,以更真實地反映中國網民互聯網平均連接速度情況。
表 8 分省互聯網平均連接速度速度
|
排序 |
省份 |
下載速度(KB/s) |
|
1 |
河南 |
131.2 |
|
2 |
湖南 |
128.2 |
|
3 |
河北 |
124.5 |
|
4 |
天津 |
120.4 |
|
5 |
四川 |
116.9 |
|
6 |
黑龍江 |
115.7 |
|
7 |
廣西 |
115.5 |
|
8 |
海南 |
110.1 |
|
9 |
遼寧 |
109.0 |
|
10 |
廣東 |
108.1 |
|
11 |
甘肅 |
106.3 |
|
12 |
內蒙古 |
105.9 |
|
13 |
北京 |
105.7 |
|
14 |
貴州 |
105.7 |
|
15 |
吉林 |
105.6 |
|
16 |
福建 |
104.0 |
|
17 |
山西 |
101.4 |
|
18 |
青海 |
100.0 |
|
19 |
新疆 |
99.4 |
|
20 |
重慶 |
97.0 |
|
21 |
浙江 |
92.6 |
|
22 |
湖北 |
88.6 |
|
23 |
云南 |
88.3 |
|
24 |
山東 |
87.8 |
|
25 |
江西 |
87.3 |
|
26 |
安徽 |
84.0 |
|
27 |
寧夏 |
83.1 |
|
28 |
陜西 |
82.0 |
|
29 |
西藏 |
76.6 |
|
30 |
江蘇 |
74.4 |
|
31 |
上海 |
73.2 |
|
全國平均 |
100.9 |
數據來源:比對康普科緯軟件服務(上海)有限公司與北京博睿宏遠發展科技有限公司數據之后,再利用深圳市迅雷網絡技術有限公司(迅雷)的數據進行校驗,得出上述數據。
基礎資源是互聯網的根基,它的發展水平直接制約著整體互聯網的發展質量。我們從四個維度衡量中國互聯網基礎資源的整體發展水平:每千網民IP地址數、每千網民域名數、每千網民網站數、每千網民國際出口帶寬數。
u 基礎資源指數計算方法
該指數以CNNIC每年兩次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為基礎進行綜合測算。從2005年底開始,CNNIC對域名的統計從原來的單純.CN域名擴展到全部域名類別,本報告對數據基期的設定從2005年開始。考慮到數據穩定性的需要,本報告選取2005年底——2007年中兩年四次數據的平均值作為基期數據。
指數權重計算:采用專家賦權的方式,共有來自政府代表、業界代表、互聯網技術專家、統計學專家等14位專家參與打分,計算結果如下:
表 9 指標權重分配
|
IP地址數 |
域名數 |
網站數 |
國際出口帶寬數 |
|
權重 |
0.3004 |
0.2435 |
0.2727 |
0.1833 |
各基礎指標的指數值=本期網民人均擁有量/基期網民人均擁有量*100
基礎資源指數=0.30048×IP地址指數+0.2435×域名指數+0.2727×網站指數+0.1833×國際出口帶寬指數
u 基礎資源指數計算結果
表 10 2005-2010中國主要互聯網基礎資源數量
|
IP地址(萬個) |
域名(萬個) |
網站(萬) |
國際出口帶寬(Mbps) |
|
2005年底 |
7439 |
259 |
69 |
136106 |
|
2006年中 |
8479 |
296 |
79 |
214175 |
|
2006年底 |
9802 |
411 |
84 |
256696 |
|
2007年中 |
11825 |
918 |
131 |
312346 |
|
2007年底 |
13527 |
1193 |
150 |
368927 |
|
2008年中 |
15814 |
1485 |
192 |
493729 |
|
2008年底 |
18127 |
1683 |
288 |
640287 |
|
2009年中 |
20503 |
1626 |
306 |
747541 |
|
2009年底 |
23245 |
1682 |
323 |
866367 |
|
2010年中 |
25045 |
1121 |
279 |
998217 |
|
2010年底 |
27764 |
866 |
191 |
1098957 |
表 11 2005-2010主要互聯網基礎資源數及指數基期數
|
每千人IP地址數(個) |
每千人域名數(個) |
每千人網站數 |
每千人國際出口帶寬(Mbps) |
|
2005年底 |
670.2 |
23.4 |
6.3 |
1.23 |
|
2006年中 |
689.3 |
24.1 |
6.4 |
1.74 |
|
2006年底 |
715.5 |
30 |
6.2 |
1.87 |
|
2007年中 |
729.9 |
56.7 |
8.1 |
1.93 |
|
基期數 |
701.2 |
33.5 |
6.7 |
1.69 |
|
2007年底 |
644.1 |
56.8 |
7.2 |
1.76 |
|
2008年中 |
625.1 |
58.7 |
7.6 |
1.95 |
|
2008年底 |
608.3 |
56.5 |
9.7 |
2.15 |
|
2009年中 |
606.6 |
48.1 |
9.1 |
2.21 |
|
2009年底 |
605.3 |
43.8 |
8.4 |
2.26 |
|
2010年中 |
596.3 |
26.7 |
6.6 |
2.38 |
|
2010年底 |
607.1 |
18.9 |
4.2 |
2.40 |
表 12 互聯網基礎資源指數和分項指數
|
IP地址指數 |
域名指數 |
網站指數 |
國際出口帶寬指數 |
基礎資源指數 |
|
基期數 |
100 |
100 |
100 |
100 |
107.7 |
|
2007年底 |
91.9 |
169.6 |
107.5 |
104.1 |
124.2 |
|
2008年中 |
89.1 |
175.2 |
113.4 |
115.4 |
126.4 |
|
2008年底 |
86.8 |
168.7 |
144.8 |
127.2 |
132.6 |
|
2009年中 |
86.5 |
143.6 |
135.8 |
130.8 |
124.0 |
|
2009年底 |
86.3 |
130.7 |
125.4 |
133.7 |
118.0 |
|
2010年中 |
85.0 |
79.7 |
98.5 |
140.8 |
97.9 |
|
2010年底 |
86.6 |
56.4 |
62.7 |
142.0 |
82.9 |
從2005年到2009年,四種基礎資源都在快速增長,但是由于同期網民規模也在快速增長,網民規模的快速膨脹,甚至稀釋了基礎資源的增量,使IP地址、域名等基礎資源的千人平均擁有量不增反降。
從IP地址指數看,從2007年至今,人均IP地址擁有量逐年下降。IP地址是互聯網最為基礎的資源,沒有IP地址,就無法接入互聯網,因而,IP地址問題應該引起高度關注。如果未來IP地址指數持續走低,可能制約我國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
從2007年到2010年,國際出口帶寬指數持續穩步增長,反映了中國互聯網帶寬資源的快速發展,而帶寬資源的增長,為中國網民不斷提升互聯網應用體驗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但是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互聯網速度仍然處于較低水平。
u 基礎資源指數趨勢分析
2007年底——2008年底,基礎資源的四個構成要素中,雖然IP地址指數持續下降,但是由于國際出口帶寬指數和網站指數保持穩定增長之勢,而域名指數保持高位平穩,這帶動了整體基礎資源指數穩定增長。2009年以后,域名指數、網站指數都呈下降之勢,國際出口帶寬指數的平穩增長難以扭轉其他三個指標形成的下降大勢。2010年,域名和網站指數迅速下降,同時IP地址資源即將耗盡,基礎資源指數明顯下滑。
基礎資源是互聯網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基礎條件,要保證中國互聯網的基礎資源不會制約整體互聯網的發展,需要從幾個方面著力推進:保障域名基礎資源的穩步回升,提升國家域名的保有數量;推動Ipv6地址資源快速應用,扭轉人均域名擁有量的持續下滑局面;優化國際出口帶寬環境和寬帶速度,推進中國互聯網從寬帶互聯網向高速互聯網轉型;保持域名資源和網站資源的穩步增長。
轉播到騰訊微博

圖 18 2007-2010中國互聯網基礎資源指數和分項指數的趨勢變化
[1]數據來源:網易有道信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騰訊搜索技術研發中心
[2] IDC測速方式是指,在IDC機房中放入服務器,運行虛擬測試平臺,模擬用戶訪問各個目標網站,得到測試數據。
[3] Akamai《互聯網發展發展狀況》2010年第二季度報告
[4] Lastmile測速方式是指,通過真實用戶訪問目標網站,得到測試數據。這一類測速數據可能會受到瀏覽器、第三方服務提供商和內容分發網絡等方面的影響。
[5] 這里的IP地址數,目前僅指IPv4地址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