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流行造新字
自從幾個月前教育部“對44個漢字字形進行調整”征求意見開始,關于漢字的各種熱議就一直在持續。與此同時,網絡上開始流行造字游戲,一部分人以此表示對“調整漢字字形”的反對和諷刺。
其中,有一些字在網友中傳播較快。比如將“腦殘”的“腦”字與“殘”字相結合的所謂“nan”字,意為“缺心眼的,很糟糕的”。比如把“五”字和“毛”字結合在一起的“wao”字,諷刺那些“每千字五毛錢”的被雇傭的回帖者。
不久前,一篇名為《造字并不難,大家一起來!》的博文吸引了許多跟帖,眾網友不斷將設計出的新字傳郵給博主,博主將網友傳來的新字不斷更新貼出。由于這些生造出來的新字往往涉及多個漢字,網友們沒有定出讀音,有網民評論這些生造漢字“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
目前,跟帖上網友們設計出的新字已更新至30多個。
還有網民不僅造生字,還設計出了這些新造漢字的狂草體。在百度輸入“造字”二字,可以找到若干關于如何使用電腦造字的技術詳解。
接力出版社副主編、詞語收藏人黃集偉對此的評論是:“這更像是一場智力游戲,充滿幽默、反諷以及情緒的表達,盡管想要成為主流還很困難,但卻是我們的文化現象,反映了一個時期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和事物。”
火爆論壇的生僻字
在造字的同時,一些十分生僻的字,也在一夜之間火得燙手。比如“囧”,在網絡文化中,囧字的內小“八”字視為眉眼,“口”視為嘴。它的內涵就是:作為頭,表達沉重的思想;作為臉,表達浪漫與激情;也常常表示郁悶的表情。頻繁出現在QQ、MSN等即時聊天工具和各大論壇中,并出現了滿載新新詞語的“囧書”,被形容為“21世紀最風行的一個漢字”。
目前,在各大知名論壇,“烎”字火爆異常。
“烎”字在拼音輸入法中竟然也有,全拼之音為“yin(銀)。在9月初的某游戲預選賽中,出現了一支自稱“烎隊”的比賽隊伍,向一冠軍團隊發起挑戰。在整場比賽中,“烎隊”表現出無懼的精神風貌,盡管最終落敗,但依舊被粉絲們看做是十分經典的一場賽事。從此,“烎”這個字逐漸在游戲玩家中流行起來,用來形容自己精力充沛的競技或游戲狀態,并由此演變出流行的“烎文化”。
先前“囧”字流行,有某運動品牌生產了“囧”系列運動鞋,產品面市后頗受年輕人青睞。這次“烎”字走紅,精明的商家自然也不會錯過生財之機。淘寶商家已經嗅到了“烎文化”獨特的味道,開始在網上售賣以“中國烎”為主要元素的新中國成立60周年紀念T恤衫。
其實,近一年來在網絡上曾經火爆的有不少古為今用的生僻字,比如囧、槑、玊、勥、巭、嫑、忈、恏等。網友們用得不亦樂乎,無非是看中了這些字的字形,并非用其原意,而是用其象形之意。
曾有語言學家稱這些生造字和生僻字會擾亂漢語秩序。但也有人表示,應該以寬容的心態來看待。
資深網友“光影”則認為,沒有必要緊張這些字的流行。他舉例說,網齡短的人大概都不知道“烘培雞”是什么東西,這個源自英文HomePage(個人主頁)的生造詞,在2000年左右比現在的囧還流行,可是到現在已經絕跡好幾年了。“現在全都是博客了,哪還有個人主頁呀?”很多網絡新字和新詞就像流星劃過天空一樣一閃而逝,沒有對漢語體系產生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