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網絡中,我們都比在網下誠實些、更放松些、也更真實些———當然,最后你一定會發現即便是在網絡中,你也處在人際關系的大網里,馬虎不得。
微博也是這樣一張網,它太便捷了,幾乎跟我們張嘴說話一樣容易,所以幾乎在網絡上還原了一個大社會。關注度、粉絲這些計數,就像是一個社會心理學統計,測量著你的網絡關系,你離網絡主流們的親疏遠近。看人們在微博上如何表現,同樣可以一窺眾生本相。
第1類
嘩眾取寵型
總愛通過微博發表獨特觀點,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人是人來瘋,他喜歡吸引別人的注意,這類人喜歡往平靜的人際關系中扔些小石頭,搞些小混亂。放在網下,他們也會冷不丁地冒出幾句冷笑話,讓人刮目相看,但是,當你真正想接近他,發現他們就退縮了。他們喜歡人,但如同搗蛋的孩子,并不太懂得如何跟人親密地相處。
在內心里,這類人感覺自己不太被人重視,如果不制造些獨特的聲音,他們就會被忽略或者遺忘,而這是他們最害怕的。
在職場上,他們是保守型,看起來能力不錯,做事也有板有眼;但是,如果壓力太大時,他們通常就拖沓推卸,不能承受重任。
在家里經常是意見多行動少的那個,喜歡挑剔對方,當然,忙著檢討的也是他/她,跟他/她相處不乏樂趣,因為他/她總會制造些事端,讓人知道他的存在。
他們的情緒基調是擔心和害怕:害怕別人不重視自己,不喜歡自己,這類人基本上都是“好人”,惟恐自己做不好讓人失望,所以他們不會存壞心害人,你可以放心與其交往———只要你向其示好,表示喜歡他們,他們會是很好的朋友。
第2類
微博控
微博控們原來的角色是社交名媛、社會活動家、交際男、社交花……如果說人類是群居動物,那他們才能算人類的代表。他們是靠人際關系存活的一類人,離開了人際關系,他們就跟離了水的魚兒沒了根的草一樣。
如此依賴人際關系,所以他們必須不停地關注微博,免得自己錯失什么東西———如果有什么事發生而他們卻不知道,是最讓他們感覺不堪的事。
他們的情緒基調是焦慮。處在嘈雜的人際關系的中心,心本來就是沒法寧靜下來的。而要保持自己處在社交中心,不要被擠對出去,確實也是件焦心的事。
他們在職場也很焦慮。他們會同時接下數件工作,完全超過自己的能力范圍;這讓他們經常忙得團團轉,也加重了他們的焦慮感,所以焦慮會完全失控地潑濺到同事下屬的身上。看到他們,會讓你聯想到飛轉的輪子,塵土飛揚。
如果你是他們的親人,你可能感覺抓不住他們。他們實際上不是那么喜歡跟人相處,他們喜歡的是自己,一定要呆在有人的地方,是因為他們需要別人來當配角,襯托自己的重要。
第3類
旁觀者型
這類人基本只愛看,不愛發帖也不愛轉,他們不太聲響,安靜老實,是因為內心不太相信別人真有興趣聽自己說話,他們其實對別人說什么興趣也不大。什么都不做還繼續來微博,是因為大家都微博了,隨大流進來的。就跟當年他也寫過一兩篇博客,上過幾次開心網一樣。
他們的情緒比較壓抑,對人不冷不熱,給人感覺好像是關了大門,封閉起來的舊房子。他們內心深處不太信任人,也不喜歡親近人,跟別人靠太近會讓他們害怕,離得遠一點反而感覺安全些。有厭世情結———對別人失望,對自己也很失望。
在職場上,他們常常只能做些跑龍套、配角的事,他們也從沒立志要挑大梁做頂梁柱,對他們來說,能夠平靜安穩少被人打攪,才是最能忍受的生活。
這類人一度在情場上很暢銷,因為他們會挑起一些人的“天使”情結,讓人幻想用愛去點燃他,其實這跟有人想用一根火柴讓冬天變成春天一樣不切實際,但很多人就是看不清。跟這類人生活在一起,你可能感覺像是一個人住在深山老林里一樣,非常寂寞。女人們如果碰上一個悶聲不響、讓自己百思不得其解到底愛不愛自己的男人,除了痛苦不堪之外,就該認真考慮一下他可能本來就是一個愛無能的男人,他不是對你這樣,他是對所有的女人甚至人都是這樣的。
所以,不要專挑冷門的微博玩弄,以為自己眼光獨到,那可能是個黑洞。
第4類
挑釁型
這類型的人喜歡對別人的發言發表過激的評論,他們的情緒基調是憤怒。小事都會讓他們很生氣,在微博上自然能找到很多讓他們開罵的機會。
他們在人前可能彬彬有禮,看起來很紳士淑女,可能就是這樣壓抑了負面情緒,所以會讓他們窩火,需要發泄。在微博上發泄,畢竟比當面罵人安全多了!
他們內心有很多的不滿,但那些受挫、傷心、難過等等柔軟的部分,露出來太容易受傷,太痛,都被藏了起來,給我們看的就是這里戳戳那里戳戳的棍棒和劍。
在職場上,他們可能也是動不動就不高興,喜歡發脾氣,在背后說人壞話(非三思而后行,而是發泄型的),因為這樣,他們的人緣一般不會太好,這自然更讓他們生氣。他們的身體經常容易出毛病,這里痛那里痛,或者出些小意外。怒氣除了傷別人,也很容易自傷!
如果你是他們的親人,你最想做的事,是躲開,離他遠遠的!而這讓他更加怒火中燒。因為他最需要的是別人的寬容和接納。
這四個分類沒這么涇渭分明,我們每個人會隨著心態的變化,變著方式玩微博,也借著微博調整我們的心態,而微博也跟著我們大家的心態,時刻變化著。網絡上的浪潮,就是這樣被人掀起來的。
撰文:鐘華(上海林紫心理咨詢機構副主任咨詢師 發展心理學碩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