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撰文/張珂
轉播到騰訊微博 
百度利用自身互聯網技術搭建開放的公益平臺,免費為公益組織進行網絡推廣,攜手其他組織的優勢資源,將各方能量集中并不斷釋放、裂變。
2010年10月14日,對于保益互動科技公司盲人CEO曹軍來說,是一個永遠值得銘記的國際盲人節。在這一天,他第一次在使用手機上網時感受到與明眼人之間“零”的差距。眾多弱視群體“看”到了互聯網的美麗景色,而盲人曹軍,也實現了自己的創業夢想:
曹軍通過在手機上安裝的百度和保益共同研發出的手機軟件平臺“掌上盲道”,可以將手機自動轉換為適合盲人使用的手機,所有的屏幕都具備語音朗讀功能,從而使盲人能夠像明眼人一樣無障礙地實現撥打電話、發送短信,甚至通過手機上網、“聽”新聞。他的保益互動科技公司也由于“掌上盲道”的推出,銷售量從月均100套迅速攀升至月均近600套。
百度作為互聯網技術公司利用技術優勢和平臺影響力助力公益事業,是百度“框計算”理念與公益的結合。框計算概念由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于2009年提出,旨在優化用戶需求和互聯網資源的精準匹配。在這個項目中,將“百度輸入法”的核心技術無償提供給保益使用,協助保益公司技術人員完成軟件的開發;還首次借助百度框計算開放平臺,為保益提供了從研發到推廣、銷售的一站式服務。
百市場與公關副總裁朱光表示:“百度利用搜索引擎技術優勢和網絡平臺影響力,將開放平臺的創新技術模式應用于公益,在網民和公益資源方之間架起一道資源、信息調配的橋梁。這不僅將公司發展戰略和公益緊密結合,還使網民、公益組織、資源方能夠更精準地聚集公益力量。”
“掌上盲道”登陸百度開放平臺
在2008年之前,百度投身公益事業的方式和大多數企業一樣,捐錢、捐物。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普及,百度越來越認識到,利用互聯網的技術和影響力在一些領域能夠發揮更大優勢。
“當保益公司的盲人CEO曹軍和他的團隊帶著開發的產品出現在百度時,我們意識到除了利用自身力量,還有很多方式可以來履行企業對社會的責任。”朱光告訴記者。
當時,保益盲人CEO曹軍由于對視障人士使用手機的諸多不便有切身的體會,創業之初的目的也是為了能給和自己一樣需要幫助的視障人士在使用手機時提供更多便利,在3G時代能和正常人一樣隨時隨地用手機上網。
但作為一家初創的小公司,技術難題就成了擋在曹軍面前的一座山。幾經輾轉,曹軍想到,早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殘奧會期間,百度就發布了“百度盲道”這一國內首款為視障人士開發的互聯網產品。
于是帶著自己的設想和方案,曹軍找到了百度,雙方一拍即合。百度將自己百度輸入法的核心技術提供給曹軍,并按照他所告知的視障人士在使用手機時包括按鍵設置、文字輸入、提示音、語速等每一個細節的習慣和需求,對輸入法進行一一改造。經過無數次的溝通,“掌上盲道”產品終于上線。
隨后百度將國內首款無障礙手機平臺的掌上盲道吸納為百度開放平臺的首款公益類優質資源應用,給予這個產品最大力度的推廣。在軟件發布當天,還用5萬元購買了150套產品提供給先期申請的盲人朋友免費使用。
曹軍告訴我們,僅去年10月在百度開放平臺上線一周時間內,保益就成功銷售出了270套產品,客服部每月接聽的咨詢電話由5000個上升到了20000個,公司月銷售額翻了一番。保益公司也借助百度這樣的優勢推廣資源,在2011年分別和移動、聯通運營商達成了重要合作,為盲人群體增設了特價通話套餐、甚至“盲人”集團客戶等盲人優惠服務,惠及數以萬計的盲人。
百度對保益的鼎力相助就像一場“及時雨”。“國內有1100萬盲人,政府對這個群體的幫助主要是在衣食住行這些大方面,但盲人的一些學習、上網、手機應用等特殊需求,靠政府方面解決還是有一定困難。必須要有人去完成這個事情,我們不能總是等待別人為我們設想和安排,那是遙遙無期的。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以殘幫殘,用殘疾人的力量去幫助殘疾人,最起碼能了解殘疾人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產品。”曹軍告訴記者。
掌上盲道被百度納入到開放平臺絕非偶然。百度認為互聯網推動公益的關鍵點,是提高公益機構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推動建立公益信息平臺建設和解決公益信息有效傳遞的問題。
百度在為特殊群體提供信息檢索服務,幫助他們彌合信息鴻溝的同時,也利用平臺優勢,結合自身的產品,無償為更多公益項目提供免費支持。
朱光告訴記者:“我們期望通過我們的影響力吸引更多的技術。今年初,我們已經投入2000萬資金,注冊成立了百度公益基金,百度希望以公益基金的形式將技術創新和平臺影響的優勢更系統、更規范地發揮出來,讓公益踐行和公益精神通過互聯網平臺更迅速地傳遞給社會。”
“百度尋人”6天上線
“對你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情要做好,而且要做到最好,不是為了別人,是為了對得起自己。當你做到第一點的時候,你能做的事情比你想像的要大很多。”這是“百度尋人”項目組每一名工程師郵箱里都收到過的一封名為“發起總攻”的兩句話。
百度尋人項目正是緣起于年輕的工程師王潤在大年初三時寫的一封內部溝通郵件。王潤坦言:“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從網上看到信息,覺得那些家長和孩子挺可憐的,自己本身是做技術的,通過百度技術團隊和平臺的力量或許能夠幫助他們。首先,在技術方面,我們搜索團隊的技術很成熟;第二是在影響力方面,如果百度建立這樣一個數據平臺,那它面向中國4億網民,要比僅僅在微博上轉的效率要高;第三,當時了解到國內的人臉識別技術已經相對成熟,跟搜索結合平臺化可能會事半功倍。”
大年初七第一天上班,王潤的這個想法得到了包括百度技術副總裁王夢秋以及其他部門多位領導的支持。大家一致認為這個事情很有意義,而且要爭分奪秒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想法付諸實踐。經過特批,涉及多個部門的百度尋人臨時項目團隊正式搭建:包括產品團隊(垂直與社區產品)、技術團隊(Web前端開發、技術搜索部)、用戶體驗團隊、創意設計團隊、企業社會責任團隊等。其中核心成員有20多人,整個產品涉及相關人員超過50人。
從從項目啟動、整體設計再到開發、聯調直至上線,總共用了6天時間,并在隨后一周內上線手機端尋人功能。而通常,這樣的項目上線需要的時間至少是一個月。
百度一直在充分利用自身技術優勢為踐行公益創造軟性環境,打造了許多與自身產品相結合,以互聯網技術支持和推動的諸多公益項目。通過“愛心包裹”、“掌上盲道”項目,百度看到了一條適合互聯網企業開展公益事業的完美形式,并在沿襲這種形式的基礎上,將自身的優勢技術與其他企業或組織的優勢資源結合,將各方在公益事業中的能量放大。
讓公益成為企業的骨髓
早在2009年,百度就為員工搭建了一個內部公益溝通的平臺,成立了百度志愿者協會,所有關心公益,愿意參與公益的員工都可以加入。
事實上,百度已經開展的公益活動都是員工們自發策劃和組織起來的,除了近期的“百度尋人”,還有小桔燈關愛貧困山區學生、“聯盟愛”改善貧困地區醫療衛生教育現狀、新公民之友關愛農民工子女上學就業融入社會問題等。
2010年百度地圖組織的“地球一小時”線上承諾熄燈標注活動,百度員工既是活動的策劃、實施者,也是活動的積極參與者,他們與公司融為一體去推動公益舉措和行動的實現;愛心包裹也是員工們從自身出發,促成了百度貼吧網友與郵局的愛心聯動。
在百度內部,員工們也經常在內網上號召、自發組織一些大廈的節能、環保活動。3月11日的“我愛11”,綠色出行、爬樓比賽等低碳行動。每一位百度的員工,都把公益當成了自己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融入了自己的血液。
正如朱光所說:“企業應該站在持續做公益的角度上,把自己企業核心的優勢應用在公益上,只有當企業的使命和它的社會責任目標統一的時候,企業所履行的社會責任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百度始終在沿著這一個方向推進公益事業。接下來,百度還將繼續推進于2010年發起的旨在加打擊互聯網虛假和不良信息的“陽光行動”。百度將斥資一億元強化技術管理措施;發動網民舉報不良信息;重點打擊涉暴、醫藥等不良信息;并投入1000萬元成立陽光基金,普及安全上網知識。
百度正在嘗試互聯網推動公益的一項新舉措,推出中國第一個互聯網公益開放平臺百度公益開放平臺。百度計劃在未來5年內,把公益開放平臺逐步深入到全國各級公益組織,幫助公益信息進行有效傳遞,讓公益事業更好地通過互聯網運轉起來。
百度公益基金會網站上,百度創始人李彥宏的一句話可以概括百度的公益觀:“我們期待,通過網絡的力量,公益的善舉與精神能夠與公眾零距離接觸。推動全社會公益氛圍形成,使公益與空氣和陽光一樣觸手可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