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正在讓個人隱私無所遁形。很多人憤怒了。他們忽然發現自己“被透明”,網絡成了隱私放大鏡。
大量不雅照被前男友上傳網絡后,搜索引擎一次又一次地把她暴露在網友津津樂道的搜索中。“海運女”將百度告上法庭。6月30日,上海一審判決支持了殷小姐要求百度支付精神損失撫慰金的主張。百度將被迫向殷小姐支付兩萬元撫慰金。
網絡讓現代人的生活變得無比方便快捷,使百姓知情權在技術上得到無障礙通行的VIP待遇,并推動了社會的民主與開放進程。很多貪官的暴露,往往和網絡的舉報息息相關。然而,它也無孔不入地滲入公眾的個人生活。對此,有人歡喜有人憂。
有意思的是,在很多調查中,絕大多數的網民都反對任何網站未經允許便將有隱私信息的圖片公之于眾。然而,可能是同一群反對的人,也在樂此不疲地使用網絡搜索有意無意地觀看這些圖片。正是因為有同樣龐大的粉絲,搜索引擎才會有無限擴大搜索范圍的商業動能。
那么,當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對隱私空間的大舉侵犯已成現實,網絡時代,公眾又該如何捍衛隱私權?
現行的法律法規和司法程序,在這個領域目前還相當無力。各國正在紛紛研究以立法形式,對網絡隱私權加強保護。中國的隱私權立法本身仍然還是一片空白,唯有確立隱私權的法律地位,才能在此基礎上建立對網絡隱私權的保護機制。就像眼下“海運女”一案,雖然殷小姐勝訴了,但區區兩萬元如何彌補得了她的巨大精神損失呢?
當然,在為隱私設限并立法的同時,還要防止另一個偏頗——不能把公權力必須接受監督,包括網友的監督,視為對官員隱私權的侵犯。現在,已有不少涉嫌腐敗的官員也涕淚漣漣地成了苦主,把違法行政、貪賄鬻爵等行為的曝光也當成隱私申請法律保護。官員的隱私權,當然受法律保護,但他們的隱私權是不等同于普通民眾的,他們的一部分所謂“隱私”,其實是公共利益的一部分,應成為公民的知情權所要求披露的信息。換句話說,官員的隱私權必須受到一定限制,才能保障并擴大公民的知情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