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見聞
早報訊 中國赴海外上市公司發生的一系列涉嫌欺詐行為中,全球最大幾家審計公司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7月12日,《華爾街日報》援引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一份備案文件稱,今年2月份中國概念股風暴全面爆發以來,“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至少已從七家赴美上市中國公司辭職,或被解聘。
《華爾街日報》指出,其中多數情況,都是審計機構聲稱它們擔心客戶所提供信息是否準確。有三例是審計機構在對財務報表進行完整審計之前就已離職。
一些會計師說,審計機構要想發現企業欺詐可能很難。但在一些案例中,審計機構曾在任何人發出指控并在任何監管備案文件獲得認可之前,首先站出來指控其客戶涉嫌欺詐。
東南融通與德勤的恩怨
近幾個月以來,數十家境外上市的中國公司(編注:多數規模較小)在近幾個月受到美國監管機構和海外投資者的強烈質疑。這期間,空頭聲稱這些公司存在的一系列欺詐行為。
在美國交易所上市的中國公司有數百家,嫌疑公司只代表其中一少部分。但部分問題已經引起美國監管機構注意。本周,SEC和和監管審計機構的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察委員會(PCAOB)與中國財政部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重啟旨在允許美方調查中國審計公司的對話。
多數問題公司都是由小型會計公司審計的。但在一些分析師和投資者看來,大型會計公司在審計部分問題公司時扮演的角色,已經成為這些會計巨頭身上的一個污點,特別是在某些情況下,如在押注股價下跌的“空頭”對上市公司賬目提出質疑之后,大型會計公司才對自己以往審計過的財務報表拒不認賬。
《華爾街日報》舉了個例子。今年5月份,在德勤會計師事務所(Deloitte Touche Tohmatsu)辭去審計中國軟件企業東南融通金融技術有限公司的職務之后,Oppenheimer & Co.的分析師格林(Glenn Greene)下調了德勤審計過的兩家中國概念股的投資評級。
格林在5月25日的一份報告里說,“考慮到我們對中國IT服務企業由德勤審計的財務報表不太信任,目前我們退避觀望,下調評級,并撤消對兩家公司的股價預測。”這兩家公司分別是文思信息技術有限公司(VanceInfo Technologies Inc.)和柯萊特信息系統有限公司(Camelot Information Systems Inc.)。在格林作出上述決定前,上述兩家公司沒有被指控有任何過錯,也沒人曾指控德勤有錯。
柯萊特首席財務長劉天頌說,德勤審計柯萊特的會計師團隊“完全獨立”于審計東南融通的團隊。他說,“在尊重Oppenheimer公司的前提下,我們不認可該分析師的行為,但我們尊重他們研究的獨立性。”
文思的一位代表沒有立即回復《華爾街日報》的置評請求,德勤則拒絕置評。
繼有空頭指控稱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東南融通夸大業務收入后,為東南融通服務了六年的德勤今年5月與東南融通分道揚鑣。
德勤在辭職信中說,“我們拒絕被東南融通2010年和2011年的財務報告聯系在一起。”
東南融通否認了空頭的指控。東南融通說,目前開展的獨立調查正在審查德勤的關切和空頭的指控。
會計師:審計機構要想
發現企業欺詐可能很難
不僅是德勤。《華爾街日報》稱,畢馬威(KPMG)、安永會計師事務所(Ernst & Young)和普華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編注:這四家公司常被合稱為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也拒絕置評有關自己在中國的經營狀況,或有關在美國上市的幾個中國企業的欺詐指控。
隨著中國成為海外上市和并購的最大新興來源地,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在中國的業務正迅速擴大。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會計學客座教授吉利斯(Paul Gillis)告訴《華爾街日報》,考慮到“四大”的擴張速度,它們缺少那些資歷深厚且可靠的合伙人就不足為奇了。
《華爾街日報》稱,2004年,德勤宣布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打算擴大自己在中國的業務,說中國是一個有著幾乎無限可能的地方,準備撥付1.5億美元在未來五年進行在華投資。2006年,安永一位高管對中國官方英文報紙《中國日報》的記者說,安永計劃在華投資2億美元。
去年12月,畢馬威承接了一個“反向收購”公司客戶──燃油零售商兼分銷商中國綜合能源公司(China Integrated Energy Inc.),并在該公司標注著2011年3月16日的2010年收益備案文件上簽了字。反向收購是一種更快捷、成本更低的企業上市方式,無需像傳統的首次公開募股(IPO)那樣經過嚴格審查。在畢馬威接到這個客戶后不久,就有一家空頭發布報告稱,對中國綜合能源公司所設工廠進行長期監測后發現,那里并未開展任何有意義的生產活動。今年4月晚些時候,畢馬威辭去了中國綜合能源公司審計師職位,理由是對該公司財務狀況展開獨立調查時它缺乏合作,而當時之所以發起調查是為了回應那家空頭的報告。畢馬威說,其審計報告不應再被作為依據。
中國綜合能源公司代表拒絕向《華爾街日報》置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