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下午,寧夏衛視播出郭美美母女的獨家專訪,在沉寂多日之后,這一事件的關鍵人物表示“希望借此做些澄清”。但作為中國紅十字會沉疴積弊的導火索,當事人其實已無太多細節可以透露——— 除了神秘富商王軍的身份,從“男友”變成了“干爸爸”。同日,有媒體報道,深圳佛山紅會在“郭美美事件”后所收捐款幾乎為零,而東莞市紅十字會也在近日被爆出因為“差錢”而導致請不起第三方審計。
作為公共話題而存在的中國紅十字會,這些天為人們貢獻了不少討論由頭,盡管對其自身而言,可能是甘苦自知、五味雜陳。一個小女子和她口中所言的“不經意的炫耀”,最終竟導致整個中國紅十字會系統遭遇史無前例的信任危機,這絕非偶然的不幸,涉事組織應當從中讀到并且深入分析其發生的必然邏輯。至于熱門個案的后續影響,到目前為止尚無法進行完全評估。
深圳佛山紅會在“郭美美事件”后所收捐款幾乎為零,這樣的新聞只能算是公眾對紅會信心不足的一個前兆性表態。盡管這個“幾乎為零”的凄慘可能只是相關負責人不經意地隨口一說,因為經南都記者登錄深圳紅十字會網上系統查證,該會7月實際發生的非定向捐款為5035元。但即便如此,與以往月份相比該會所接受的捐款還是“銳減九成”。而這恐怕絕非個別,只是因了上述地方紅會透明性相對較好的緣故,才讓人們得以窺見紅會系統在“郭美美”事件中所受到的打擊。
社會大眾的善心從來不是可以隨意取用、且用之不竭的資源,當人們發現不透明的官方慈善組織是那么不可信賴,多元化的慈善格局又因為權力的掣肘而難以形成時,所能做的,一定是慈善意圖的被動收縮——— 這種收縮,可能會顯現得異常迅速。這其實一點都不奇怪,而且更是某種必然。問題的關鍵在于,這種沒落景象借著熱門新聞事件的助推轟然到來時,涉事組織有沒有足夠的自省能力和重建機理,能不能夠接得住。日前,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捐贈信息發布平臺上線試運行,旋即被網友發現多處蹊蹺和可疑之處,該會負責人在回應質疑時表示,網友的偏激情緒讓其委屈和痛心。看似矯情的陳情背后,其實掩藏著最令人擔心的體制性辯解與不服,這可能會成為紅會制度再造的最大阻力。
倚靠偶然個案的倒逼,紅會的信息公開終于走出實質性步伐。誠然,這將會是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各種紕漏可能在所難免。但從一開始就要明確的是,善款使用情況的徹底、完全公開,是不可動搖的方向,而且可能也是官辦慈善組織為數不多的自救機會。在此前提之下的所有努力,當然可以在短期內予以寬容、鼓勵和支持,甚至整個社會都應當集思廣益去共同探索中國公益的改良路徑。
近日,東莞紅十字會負責人表示,因為“差錢”,導致其不僅請不起第三方審計,而且也無經費去做善款用途等起碼的信息公開工作。從后續報道中也能看到,東莞紅會本身有一套自己的說法,比如被公眾通俗稱作捐款“提成”的項目支持費,因為嚴格的多方監管和專款專用,并無款項可以用來支持第三方審計和信息公開用途。但這樣的單方說法與公眾的普遍認知之間,實現起碼的順暢溝通,可能并非易事。
居高不下,而且據說是怎么壓都壓不下來的項目支持費用比例,究竟能用來做多少事情,哪些事情是必須做、也應當有經費保障的,應當有個明確的說法了。中國《基金會管理辦法》規定管理費的比例高達10%,而轟動一時的曹德旺“史上最苛刻捐款”事件卻用事實告訴人們,在中國大陸,捐款管理費用比例控制在3%以下并非不可能。而剩下的問題其實異常簡單:你做不了就退出去,讓給別人做。已經開放注冊的民間慈善組織,對于官方慈善機構而言,將是比“郭美美事件”更日常化的倒逼,因為只有多元競爭格局的形成,才有真正健康的慈善春天。
隨著熱門事件逐漸淡出公眾視野,公共討論的重點越來越趨向于“危機”中“機”的那部分。人們其實希望,包括中國紅十字會系統在內的官辦慈善機構,能夠不辜負此番輿論資源的超常規耗費,借此重啟中國公益慈善的徹底變革。出路一直都擺在那里,自省也好,自救也罷,所需要做的都是盡早擺脫行政化的羈絆與負累,并在信息公開的路上扎實地走下去——— 用行動向公眾展示洗心革面的持續誠意,并在此期間重拾信任、再造公共形象。
(南方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