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報道,瞄準中國公司靚麗的財報進行打壓,這是經濟不景氣下做空機構的普世打法。打擊分眾只是其中一例。如今,在中概股之外,他們已經很難找到可以大量集中覓食的桃源。
國外做空機構對中概股的集中打壓從今年4月份開始。
今年上半年,“渾水”、“穆迪”兩個名字開始被中國老百姓所熟知。在渾水針對東方紙業、綠諾、中國高速傳媒、多遠環球水務、嘉漢林業,發表的五篇強烈賣出評級報告后,這些公司在一個月內股價下跌最大幅度分別為51.7%、87.1%、37.9%、49%、79.8%。而穆迪在對49家香港上市的內地公司發出預警后,其中42家公司第二日市值便蒸發384億港元。
這其中,又有多少家公司被誤傷?
在做空機構的強勢集中打壓以及全球經濟環境的每況愈下的情況下,今年三季度,可謂是中國公司境外上市的噩夢。
有數據統計,2011年三季度共有24家中國公司在境外IPO,同比下降22.6%,環比持平;融資總額166.2億元,同比下降80.6%,環比下降64.3%。
啟明創投鄺子平認為,今年6月9日淘米網的上市可謂是赴美上市窗口關閉的開始。
截止目前,今年已有43%的在美上市中國公司市值下降了30%。
究其原因,除了中概股相對美國本土公司有較強的活躍性,做空空間相對更高外,為做空機構提供有利輿情的方面還包括,審計、VIE政策、不同的法律法規等原因,再加上中國公司的溝通不暢,對投資者關系建立的不重視,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國外投資者對中概股存在普遍的“不信任”。
拋開做空動機之外,美國股民之所以跟著做空機構走,主要來自對中國概念股的“不確定性”。納斯達克中國區總裁高睿博也對騰訊科技表達了這一論調。
一個“不確定性”是來自數據披露。
據悉,美國投資方在投資一個中國公司時,一般會看兩個文件,一是審計師給的財務報表,另外是律師寫的招募書。如果這兩塊有不同的解釋,數據風險就會披露出來。
不過,現在更為嚴重的問題是,美國證監會UACC對中國公司的數據質量及披露質量都有一些懷疑。由于中國在美上市公司運營主體在中國,美國證監會會擔心一旦公司出了事情,清算該怎么清算?中國公司做了一些不合法的事情,是否能馬上聯系到?即使在美國法庭上告成功,怎么去追蹤這些中國公司的履行情況?
在這個不確定下,麥考林、斯凱、東南融通、360、分眾等一系列案例被擺在眼前。
其次,就是VIE政策的“不確定性”。
到目前為止,中國政府對VIE還沒有要表露出態度的跡象,既沒有說行,也沒有說不行,還是照原先來走,而問題的關鍵在美國證監會。如果美方說OK,那某種程度上一定會提振市場信心。但目前美方也沒有表態,這就慘了。
VIE的不確定性也將引發到美國證監會對中國企業的監管上。
事實上,目前中國公司的VIE結構大多是03、04年的,較為陳舊。美國證監會要做到對美國投資方的保護則必須對VIE提出更新。
例如,你是某個地方的投資方,投了一筆錢到中國企業,中國企業假如出了事情,是否就能把這個錢追回來?而現在的VIE是不允許的。
多數投資人曾對騰訊科技表示,這種情況下,光披露是沒有用的,也是不能保證投資者短期利益的。如果VIE不改結構的話,投資方、股東是拿不到錢的。比如支付寶轉移。
有沒有解決方案?
律師于國富(微博)對境外上市公司提出的建議是,一、不要在宏觀上抱怨,而是仔細研究做空機構的報告,指出其中的明顯錯誤;二、聘請專業的美國證券律師,針對性采取法律措施,該起訴起訴,該投訴投訴。
但更長遠的方法是,把風險明確的透明給海外投資者,讓市場恢復投資者的信心,讓境外投資者把中國的好企業和壞企業區分出來。
在當前赴美上市窗口關閉,全球經濟每況愈下的環境下,中國企業需要抱團,需要更加透明,如此才能樹立市場的信心。要知道,明年上半年的環境可能更為嚴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