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報社總編輯吳恒權在清華大學與學生交流。本報記者張斌攝
昨天,“人民日報校園行活動”抵達清華大學。人民日報社總編輯吳恒權率人民日報社著名編輯記者與清華大學師生現場交流,講述新聞背后的故事。
當天的活動中,吳恒權與清華大學黨委書記胡和平一起進行旗幟傳遞,啟動人民日報校園清華站,并互贈禮物。
吳恒權表示,人民日報社旗下有世界十大報紙之一的人民日報,和具有國際影響的中國主流網站——人民網,報網融合是現在也是未來,希望通過校園行系列活動使更多青年學子了解人民日報。
從毛主席題字找到“共同點”
此次清華大學之行不僅有總編輯吳恒權親自掛帥,帶著各部門在一線工作的精英,走進校園和學生們分享新聞一線的工作故事及經驗,和學生面對面交流答疑,還帶來人民日報社成立62年來的珍貴資料在清華舉辦展覽。
當天,在人民日報清華行的展覽中,展出了8個與清華大學有關的珍貴版面,有1949年1月25日人民日報第一篇刊登關于清華大學的報道《解放軍北平區軍管會正式接管清華大學》;到1964年,胡錦濤在清華讀書期間在人民日報發表的文章;再到2009年,溫家寶與清華師生共迎五四青年節……
“毛主席給人民日報報頭題字時,一共寫了8個,現在用的這個報頭就是從8個中選出來的。”活動正式開始前,吳恒權向清華大學黨委書記胡和平介紹時,提到這個小“典故”。
無獨有偶,清華大學的校名也是毛主席的題字。胡和平介紹說,當時,毛主席給清華大學題字時寫了6個,從6個中選出一個,一直沿用到現在。“單從這點看來清華與人民日報就有相似之處。”
從一條假新聞談起
在正式主題演講前,吳恒權用一段視頻又一次拉近了人民日報與清華的距離。這段視頻選取了部分目前活躍在人民日報各個部門的編輯記者的工作感言,他們都是清華大學畢業生。吳恒權表示,人民日報和清華大學有著許多共同之處,那就是與國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運。“清華大學與人民日報攜手走過了60多年的光輝歲月,今后,我們將共同面對更多的機遇和挑戰。”
說到這里,吳恒權話鋒一轉切入主題。他說,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應用,移動媒體的快速發展,使當前的信息環境和媒體格局面臨新的變化。過去兩年,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不少國家和地區的一些很有影響的報紙縮減了版面,有的被迫關閉,一些人對報紙的前途不免產生了悲觀的末路情緒。
吳恒權說,前不久國內部分媒體報道了一條新聞——“《紐約時報》將停止印刷版”。為了核實這條新聞的真實性,他特地要求人民日報駐美國的華盛頓分社聯系了紐約時報的幾位負責人,最終證實這是一個假新聞。盡管是條假新聞,但他對于報業該何去何從的思考,卻從未停止。
報網融合相得益彰
人民日報社旗下既有世界十大報紙之一的人民日報,也有具有國際影響的中國主流網站——人民網,這種格局目前在國內是獨一無二,也正基于此,人民日報對于報網融合一直進行著積極的嘗試。
吳恒權介紹,從字面上看,報網融合就是人民日報和人民網逐漸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過程。現在讀者閱讀人民日報時經常可以看到一個標注,“更多的內容請見人民網某頻道或者某專題”。通過這樣的立體報道的方式,不僅增加了受眾了解新聞的形式,也使原先受版面或者文字所限而不能充分展示的內容有了充分展示的空間。
吳恒權表示,報網融合既是盤活人民日報的過程,更是激發人民日報和人民網資源的過程。作為中國第一大報,人民日報肩負著重要的使命,在信息傳播新格局面前,必須不斷地增強領導主流媒體的能力。通過報網融合,傳統媒體能夠進一步煥發新的生機,新興媒體有真正的依托,兩者相輔相成,又相得益彰,在面臨激烈的新聞競爭中站穩腳跟,形成更強大的競爭力。
他說,人民日報的記者現在出去采訪,隨身帶的裝備越來越多,手機、筆記本電腦、照相機,有的還要帶攝像機,以往平面媒體的記者正向兩棲或者三棲方向發展。
在談到報網融合的目標時,他表示:“從過程上講,大體是兩個階段,我們準備分兩步走。第一,近期目標,到2015年我們要形成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并舉,官方聲音與民間輿論呼應的發展格局。第二,遠期目標,到2020年我們要努力成為報網一體化發展、品牌優勢突出的國際一流媒體”。
■現場
公布電話邀請清華學子參觀
主題演講之后,人民日報社總編輯吳恒權、人民日報社新聞協調部主任曹煥榮、人民日報社文藝部主任郭運德、人民網總裁兼總編輯廖玒、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人民日報總編室副主任葉蓁蓁等一起與學生交流答疑。
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大一新生郭宋立第二個提問。她提出一個關于報網融合中,如何處理分辨信息良莠不齊的問題,還順便向吳恒權提出一個“小小請求”,能否邀請她所在的班級去人民日報參觀,實地感受中國第一大報的運作流程。
對于郭同學的請求,吳恒權欣然接受,馬上請同行的人民日報對外交流合作部主任公布了聯系電話。“你們組織好,我們隨時歡迎你們來。”
■對話吳恒權
真誠歡迎學子加入
記者:人民日報這次清華行有何感受?
吳恒權:我有很多年都沒有來清華了,這次來感覺很親切。學生們的提問很精彩,對問題思考得也很深刻,對我們今后辦報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建議。
記者:您剛才也提到,人民日報與清華大學有很深的淵源,這次校園行是否也會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人民日報?
吳恒權:人民日報創立60多年來,有不少清華學子加入到我們這個隊伍之中,成為各個部門得骨干、精英。我們歡迎清華大學的同學們能夠走進金臺園,了解關注人民日報,閱讀人民日報,關注人民網,上人民網,關注人民日報下屬所有的報紙雜志。也真誠地歡迎大家把握機遇,加入到我們的隊伍當中,共同為我國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而努力。
本報記者張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