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訪局”應受理真正反映民間疾苦和控告地方官員不法行為的“來信”,并應努力擁有受理這些來信的權威和能力,而不能只扮演緩沖器的作用。
和靜鈞,西南政法大學副教授
成都市新都區政府官方網站依托“書記區長信箱”平臺,建立了“網上信訪局”,從2008年4月建站至今,共收到11300余封網民來信,“網局”幾乎每封必復,回復率高達99.98%。由于“他們不推諉、不隱瞞、直擊問題、有理有據,務實且幽默,更沒有官架子”,區政府網站因此被網民稱贊為“最有個性的官方網站”和“不設防”的溝通平臺。新都區“網訪局”有關領導也承認,他們“就是要拆掉官與民之間無形的‘墻’”。(《華西都市報》9月25日)
各級政府都推出了自己的官方網站,而Web2.0時代賦予網絡的強大功能,足可使政府網站轉化為多用途網站,成都新都區開辟的“網上信訪局”就是通過網絡交互功能受理民間信訪的一次辦公嘗試。
由于多數官方網站,疏于更新,內容陳舊,或信息單一,一直受網民詬病。近期北京大學公眾參與研究與支持中心和耶魯大學法學院中國法律中心合作的“中國政府信息公開觀察”項目結果揭示,30個省級行政單位行政信息公開方面六成不及格。這個報告的數據精確度雖有爭議,但如著名行政法專家應松年教授所說,它大體對當前的政務公開作了“全景式呈現”。所以,成都市新都區的“區長書記信箱”中設立“信訪平臺”,并能保持相當高的受理率和受理速度,博得網民和民眾的稱贊,那是意料中的事。
然而,撇開信息公開一項,僅就“實體性”辦公延伸到虛擬的“網絡公務”而言,網上叫好并不必然意味著現實中的地方政府辦公效率與公正得到了百姓的認可。從報道內容看,“網訪局”所辦理信訪中,無論是來信還是回復,均離真正的實體信訪還差一截,網民的“來信”有的只是寥寥數語,而“網訪局”組織的有關部門的回復也只是“如有真憑實據,請向有關部門舉報”的“例行公務型”回復,雙方之間的“信息交換”實質只構成聊聊天式的交流,離網民希望真正達到的效果還十分遙遠。例如,一個網民投訴說其小區附近疑有賣淫非法活動,要求有關部門管管,盡管網民并未提供“真憑實據”,“網訪局”數天后回復說派出所民警檢查后查獲了違法活動。而另一個網友投訴稱懷疑鎮政府官員有腐敗行為,并指出了一些“不正常”的財產情況,但回復中要這網友拿出“真憑實據”后才會有人去查,而且還不忘“幽默”地說,這些官員也有“致富的權利”。這樣的回復似有敷衍群眾監督的意味。
所以,不論政府政務公開方式如何創新,都不應脫離它本來就應有的目的和目標。“區長書記信箱”就要保證私密性、真實性,不能掛區長書記之名,區長和書記卻很少親自拆封和閱讀群眾來信。而“網訪局”也好,實體的信訪辦也罷,就應該受理真正反映民間疾苦和控告地方官員不法行為的“來信”,并應努力讓自己擁有真正受理這些來信的權威和能力,而不能只扮演緩沖器的作用。從這些角度上看,網絡辦公及網絡政務信息公開,盡管取得了不少進步,但依然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網民贊譽。而只有網絡辦公和實體辦公真正能同步表現出“最有個性”和“不設防”,這才真正達到了“執政為民”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