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畫:金艷
提要:
“廣告會影響消費文化,并通過消費文化來影響社會文化。‘殺’、‘搶’、‘奪’、‘偷’等字眼,雖說都打了引號,但天天講就會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讓人下意識地把這些東西正當化。”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市場營銷系教授胡左浩
“滴滴,滴滴”,急促的鈴聲打破了夜晚的靜謐。手機備忘錄提醒:距離商品上架時間只有5分鐘。
“秒殺”開始!5分鐘里,劉飛迅速上網,將必填信息早早寫在記事本上以備復制粘貼。這次“秒殺”的“寶貝”是一款原價500多元的卡西歐手表,“秒殺價”只需99元。而一共只有9塊的手表,活動開始前,網頁顯示關注者已達上萬人。
時間到,商品上架了。享受著和幾萬人一起沖刺的感覺,劉飛開始不停地刷新頁面,飛速操作鼠標鍵盤。當電腦彈出提示,那款手表已被自己成功“競拍”時,劉飛握鼠標的手都微微顫抖了,“感覺真爽,興奮得要命。”
從去年年底投入“秒殺”大軍以來,這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了,可惜仍然只是接近成功。在填寫郵寄地址時,劉飛輸入慢了幾秒,“寶貝”被別人“搶”走了。這次“秒殺”功虧一簣。
“秒殺”,如今正吸引著越來越多年輕人參與。“秒殺”一詞來源于網絡游戲,如今廣泛運用于網絡購物中,指網絡賣家限時發布超低價商品供買家搶購。熱衷于網絡搶購的人,也被稱為“秒殺族”。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搜狐新聞中心和民意中國網,進行的一項有2004人參加的調查顯示,70.8%的人表示身邊有不少“秒殺族”,其中7.9%的人感覺“非常多”,39.9%的人感覺“比較多”。
受訪者中,“80后”占44.5%,“70后”占37.4%。48.4%的人表示曾有過“秒殺”經歷,49.3%的人表示“沒有過”。
秒殺族、秒殺器、代秒——秒殺火了
一些“秒殺傳奇”正在網上廣為流傳。“據說前不久有人無意中秒到了MiniCooper(一款寶馬轎車)。他用軟件掛著秒殺活動的網頁,就去吃飯了,居然就‘秒’到了。”劉飛說,這種事一出,人人眼紅。
“淘寶拍拍秒殺搶購群”群主瓶子告訴記者,大部分“秒殺族”一開始都是沖著便宜去的,像比亞迪F0、G3和吉利熊貓,甚至房子都有過“1元秒殺”。“只要在規定時間按下購買按鈕,就可能獲得價值很高的商品,誰不心動啊?”
“之后,人就會迷戀上那種速度比拼的感覺。和幾百幾千甚至幾十萬人共同‘秒殺’,要能‘秒’到是非常得意的。”瓶子說,被這種氣氛感染的人,會無時無刻不想著今天什么時間有什么商品上架,要提前做什么準備。
本次調查中,79.0%的人認為,“秒殺”之所以吸引年輕人,首因是“搶購到便宜商品的滿足感”;47.1%的人表示是“刺激帶來的精神快感”;43.9%的人表示是“大家都搶我也要搶”的從眾心理。
為了熟練掌握“秒殺”技巧,一些“秒殺族”會在“秒”到商品后不去付款,目的只為練手,提高刷新頁面、點擊購買、輸入驗證碼的速度。但瓶子說,現在人氣高的商品,若沒有“秒殺器”,很難“秒”到。
所謂“秒殺器”,是一種第三方軟件,使用這種軟件,一秒鐘可以提交幾十甚至上百次數據,從刷新到點擊購買、輸入驗證、付款,一氣呵成,普通網友的手動操作難以望其項背。如今,這些第三方軟件已被競拍網站和商家明令禁止,但“秒殺器”依然頗為盛行。
“秒殺”的火熱,甚至催生了新的職業——“代秒”。這些人專職替人“秒殺”,若成功就會收取商品原價百分之幾~百分之幾十的傭金。“‘秒殺’一個筆記本,可以賺幾百到一兩千吧,好一點的專業‘代秒’,月收入都有5000多元。”瓶子說。
秒殺流行源于競爭社會形成的“快文化”
調查中,41.0%的人認為“秒殺”之所以流行,是迎合了網絡時代快餐文化的特點;30.0%的人表示是因為當下“搶文化”盛行,“競爭社會什么都要搶”。
“搶到了,就會產生成就感、獨占感以及戰勝別人的快感。”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市場營銷系教授胡左浩,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說,“秒殺”確實迎合了競爭社會的需求。中國是世界上競爭最激烈的國家之一,競爭就要求你必須快,落后就會利益受損。競爭社會形成的“快文化”,和“秒殺精神”不謀而合,但這種“快文化”和“搶文化”的盛行,會造成和強化不謙讓、霸道、自私、合作精神缺失等一系列問題。
調查中,不少被訪者也表示,現在流行的很多廣告語、營銷詞語都帶著“戾氣”,追求感官刺激和沖動,如“秒殺”、“大搶節”、“偷菜”等。民調中,51.9%的人對此表示擔憂,認為這些語句的流行會對青年群體產生負面影響。22.1%的人認為“利弊兼有”,15.4%的人感覺“沒什么影響”,認為會有“正面影響”的僅為10.5%。
“廣告會影響消費文化,并通過消費文化來影響社會文化。‘殺’、‘搶’、‘奪’、‘偷’等字眼,雖說都打了引號,但天天講就會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讓人下意識地把這些東西正當化。”胡左浩認為,其實和諧的、美的東西同樣可以通過創造性的方式表現出來,同樣可以吸引人。
秒殺:餡餅還是畫餅?
“對于商家來說,秒殺是一種新的營銷方式,比起做大額的廣告投放,性價比更高。”艾瑞咨詢高級分析師張艷平說,雖然有些“秒殺商品”低于成本價,但賺了很多流量、人氣,實際效果比單純在媒體上做廣告投入金額低,效果更明顯。
某網絡公司銷售人員王勛曾組織過多次“秒殺”活動。他告訴記者,這些活動一般都在月底開展,基本出于兩種情況:一是這月業績不好,重點產品就要做特價;還有就是這月庫存太大,需要特價處理。“秒殺”一般也就一天時間,但對整體業績會有不少提升,通常那一天的業績就能頂上平時的兩天。
王勛向記者透露了“秒殺”活動的成功訣竅:刺激客戶的沖動消費,讓他感覺時間緊、買者多、庫存少。比如,庫存的服務器本來還有200臺,卻告訴客戶只有13臺,并且已經有6個客戶交錢。客戶考慮的時間會更短,很容易沖動。
青年眼中的“秒殺”到底是什么?調查中,“營銷手段”成為首選,81.9%的人選擇此項。也有42.5%的人表示“秒殺”是一種“商家陷阱”,32.8%的人認為是“盲目跟風”。
北京商業管理干部學院院長、《成功營銷》雜志社社長楊謙表示,“秒殺”得來的商品維權可能會很艱難。從組織者的角度來說,它的規則設計一定是有利于自己的,而青年通常一開始根本不關注規則,缺少維權意識,造成缺少維權證據。
本次調查中,71.6%的人建議“秒殺族”盡量選擇口碑好、有信譽的網站和商家;67.6%的人表示應理性消費,不要盲目跟風;63.3%的人表示要仔細甄別,不要過于相信網站打出的廣告和噱頭;39.3%的人提醒購物前注意查看工商執照登記,向賣方索要發票;41.7%的人提出,有關部門應對網絡商品交易進行規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