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2月14日消息,美國知名科技博客網站Business Insider今天刊文稱,谷歌創建已有13年時間之久,作為上市公司也有7年多時間(谷歌于2004年8月上市),卻仍能保持科技產業領頭羊的位置。盡管如此,谷歌也面臨著諸多市場壓力和挑戰,其中包括收入來源單一、搜索流量增速放緩以及用戶查找信息方式轉移等等。
Business Insider指出,谷歌每個季度能夠產生高達30億美元的自由現金流,預計該公司今年營收額將超過360億美元,年增長率有望超過25%,利潤100億美元左右。從這個角度上講,谷歌市場前景確實一片光明。
盡管如此,部分投資者、風險投資家以及谷歌前員工此前曾發出警告:谷歌的“黃金時代”可能已成為歷史,該公司的業務發展已達到峰值。換句話說,谷歌很可能將走“下坡路”。這當然是谷歌聯合創始人、現任CEO拉里·佩奇(Larry Page)最不愿意看到的現象。
以下為Business Insider所總結谷歌面臨的11大潛在市場挑戰:
1、收入來源過于依賴文本搜索廣告
目前谷歌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其收入來源過于單一:嚴重依賴文本搜索廣告業務。雖然谷歌沒有透露其收入來源的具體途徑,但相關數據顯示,在谷歌毛營收中,約2/3來自谷歌自家網站,其他來自谷歌合作伙伴網站(谷歌網絡)。此外,谷歌還必須向合作伙伴網站支付相應流量費用。
舉例來說,上個季度谷歌自家網站所產生廣告營收額為67.4億美元,其中絕大部分來自文本搜索廣告業務。雖然YouTube顯示廣告營收額或許已達10億美元,但重要性尚無法與文本搜索業務相比。上個季度期間,谷歌從合作伙伴網站獲得的營收額為26億美元,但流量支付費用也高達22.1億美元,兩相抵銷,谷歌從合作伙伴網站獲得的營收額其實并不多。
總而言之,谷歌當前營收額過于依賴文本搜索廣告。文本搜索廣告廣告業務又嚴重依賴搜索業務本身,只是谷歌搜索業務當前看來卻“前景不妙”。
2、谷歌搜索流量增速放緩
從整體上看,全球互聯網搜索流量仍呈增長之勢,且谷歌仍在該市場占據優勢地位。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目前谷歌在全球搜索市場的份額超過80%,在美國市場的份額約為65%。
但谷歌不得不考慮以下可變因素:1) 微軟必應(Bing)和雅虎搜索可能會蠶食谷歌搜索市場份額。尤其是雅虎正進行的業務重組,可能意味著雅虎將在搜索業務上向谷歌發起新一輪挑戰。2) 發展中國家網民逐步轉用本土搜索引擎,中國百度就是典型例子。3) 搜索結果中的垃圾信息過多,導致用戶紛紛逃離。4) Facebook結盟微軟必應后,將挖走更多谷歌現有用戶。
而這一切,并不僅僅與市場份額有關。
3、用戶通過其他方式來查找信息
從盈利模式角度看,谷歌搜索市場份額的關鍵之處,在于該公司在商業搜索市場的份額,即用戶搜索各類商品和購物信息。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用戶才會更傾向于點擊各類廣告。而用戶點擊廣告后,廣告主才會向谷歌支付費用。
但目前的問題是,網民也可不選擇使用谷歌搜索,而通過其他途徑來查找商品和購物信息,這些途徑包括:
- 社交網站聯系人。如Facebook、Twitter上的好友,這些好友的推薦信息,甚至比谷歌搜索算法更有吸引力。社交網站上的好友推薦方式,與現實生活中的“口口相傳”并無實質區別。
- 手機用戶直接從各類應用程序中獲取產品信息。諸如旅游搜索引擎Kayak、商鋪評論網站Yelp等將成為這種新型信息獲取方式的受益者。
- 用戶購買亞馬遜Kindle Fire平板電腦及其他移動設備后,將通過這些設備直接從亞馬遜網站購買產品,而不必再使用谷歌搜索。
- 諸如Groupon等團購網站提供的打折優惠信息,也搶走了部分原計劃使用谷歌搜索的用戶。
4、廣告主尋求其他廣告投放途徑
如果谷歌搜索市場份額增長陷于停滯甚至下滑,谷歌自然有很多辦法來提高其文本搜索廣告營收。而最為有效的方式,就是對其搜索算法加以調整,使相關性最高的廣告能夠出現在搜索結果頂部。如此一來,用戶點擊廣告的總量將增加,谷歌文本搜索廣告營收自然也就“水漲船高”。當然,谷歌可能還會拿出其他“秘密武器”。
但無論如何,從理論上講,谷歌文本搜索廣告的投放效果總會有一天達到其峰值,在這種情況下,廣告主就會考慮選擇其他廣告投放途徑。
5、社交網站對廣告主更有吸引力
搜索廣告可謂最有效果的投放方式之一:用戶在鍵入相應關鍵詞后,返回結果頁面的廣告內容,與用戶搜索關鍵詞有很高的相關性。另一方面,與電視廣告相比,文本搜索廣告提供了量化工具,廣告主可查看有多少網民點擊了自己投放的廣告,以及有多少用戶在點擊廣告后進行了購物活動。廣告主可根據這些數據對廣告內容加以修訂。
然而與文本搜索廣告相比,諸如Facebook、Twitter的廣告模式更為有效。這些社交網站不但了解用戶的興趣愛好和活動情況,而且還為這些用戶建立了所謂的“社交圖譜”。上周期間,美國市場營銷公司Zenith Optimedia發表預測報告稱,Facebook今年有望超過微軟,進而成為美國第三大網絡廣告銷售商,僅位于谷歌和雅虎之后。而在兩年前,Facebook甚至根本不被廣告主重視。
Twitter聯合創始人杰克·多西(Jack Dorsey)此前在接受Business Insider采訪時曾透露,在廣告主發布的Twitter推廣信息中,用戶平均回應率高達3%~5%,而諸如大眾汽車等品牌廠商發布的Twitter信息,其回應率甚至高達50%。如此高的回應率,其廣告效果可想而知。
谷歌社交網絡服務Google+,自然就是為應對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網絡而生。
6、Google+用戶量很大,但長期參與率并不高
截至目前,應該說Google+開局不錯。在Google+推出后不到半年內,用戶量已超過4000萬。此外,谷歌還逐步將Google+功能整合到該公司所有產品和服務當中,如Gmail、YouTube和搜索結果頁面等等。
但僅僅通過上述做法,還不足以提高Google+用戶的忠誠度。社交網絡就是一場“零和游戲”(注:zero-sum game,一種博弈理論。指在大多數情況下,游戲雙方總會有一方贏、一方輸;而一方所贏正是另一方所輸,游戲總成績等于是正負抵消,永遠是零):用戶在某家社交網絡停留的時間更長,也就意味著在另一家社交網絡的停留時間有所減少。而網民的普通好友都在Facebook上面,商務聯系人都在LinkedIn上面,所關注的人都在Twitter上面。如此一來,Google+用戶的停留時間將是一個問題。
如果Google+用戶的參與率明年期間有所下降,則與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網站相比,Google+收集的用戶活動數據將大幅減少。
而谷歌還希望擴大自家顯示廣告業務規模……
7、顯示廣告業務面臨難題
谷歌希望顯示廣告業務每年能夠給該公司帶來數十億美元的營收,谷歌旗下視頻共享網站YouTube企圖在顯示廣告業務領域發力。但此前有媒體報道稱,美國顯示廣告市場整體已呈疲軟狀態。另一方面,谷歌顯示廣告業務還面臨著諸多競爭對手的挑戰。
當然,谷歌還有移動服務業務這張牌。
8、Android版本過亂已失控
谷歌Android手機平臺的商業模式非常簡單:谷歌向各手機廠商免費提供Android操作系統,各手機硬件廠商可對Android加以修訂,并推出不同類型的Android手機。但如果手機廠商希望Android平臺得到谷歌的官方認證,則必須在生產的Android手機當中捆綁谷歌搜索及其他產品。
在不到三年時間內,Android就取得了智能手機市場的優勢地位。但這些市場業績,并沒有給谷歌帶來可觀收入。事實上,谷歌最近證實,在谷歌所有移動搜索流量中,約2/3來自蘋果iOS設備。
而Android面臨的情況可能會更糟糕:各廠商都加強了對Android核心技術的修訂力度,從而使Android更能滿足各自終端產品的設計和性能需求。亞馬遜Kindle Fire平板電腦就是很好的例子。另有報道稱,Facebook正開發自有品牌手機,該手機也將采用Android平臺。再加上中國等市場所謂的“山寨”手機,其實也是基于該思路。
當然,谷歌完成對摩托羅拉移動的收購后,谷歌將正式擁有自家手機硬件業務。只是……
9、摩托羅拉移動交易或遇阻
過去數年中,美國監管部門已叫停谷歌數起潛在合作及交易,其中包括谷歌與雅虎在搜索業務上展開合作。對于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移動交易,仍不排除美國監管部門出面阻止的可能性。如果該交易被叫停,則蘋果、微軟及其他廠商將向Android手機硬件廠商“索要”更多專利授權費。
10、歐盟對谷歌展開反壟斷調查
2010年2月期間,歐洲商品價格比較網站Foundem、eJustice和Ciao等向歐盟投訴,稱用戶通過谷歌搜索查找商品信息時,得到的返回結果明顯偏愛谷歌自家產品。這些公司認為,谷歌這種做法涉嫌濫用其市場優勢地位。隨后歐盟向谷歌發送了一封正式信件,要求谷歌就Foundem等公司的投訴作出解釋。2010年11月,歐盟正式對谷歌展開反壟斷調查。
目前歐盟針對谷歌的反壟斷正進入第二階段。本月初有報道稱,歐盟有望于明年初就該調查完成一份長達400頁的“異議聲明”(Statement of Objections)報告。該報告出臺后,不排除歐盟最終向谷歌開出罰單的可能性,處罰額度將為谷歌年度營收額的10%。
如果谷歌被歐盟以及美國監管部門開出罰單,該公司將在開發新產品、給現有產品增加新功能等事宜上縮手縮腳。
11、谷歌產品多樣化戰略缺乏整體考慮
除核心搜索業務外,谷歌還同時進入多個業務領域:手機、本地廣告、電子商務、自動駕駛汽車甚至航運業等等。但谷歌經常是在新產品功能尚不完善前提下就匆匆推出,如Google TV、谷歌音樂(Google Music)甚至Google+等等。以Google+來說,該服務發布時,甚至沒有向外部開發者提供API(應用編程接口)。
總而言之,一方面谷歌傳統核心搜索業務面臨著挑戰,另一方面又遭遇監管部門的反壟斷調查。或許有一天谷歌早上醒來后,會發現自己不知道如何維持技術創新力。當然,谷歌CEO佩奇絕對不希望看到這種預測變為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