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不卡在线播放-国产不卡在线观看-国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国产不卡在线看-九九精品久久-九九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瑞安市優博科技有限公司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400 666 1789

NEWS CENTER      新聞中心  
 
互聯網周刊:互聯網對銀行核心競爭力滲透史
來源:本站  編輯:admin  時間:2012/2/10  點擊數:1245  

互聯網與銀行業的結合,是互聯網與各行各業結合的一個標本。

這種結合,按照同核心競爭力的相關程度區分,可以分為三段:

第一階段,互聯網只是作為技術而非業務,外在于銀行核心競爭力,特征是業務仍是銀行原來的,但工具成了互聯網;

第二階段,銀行核心競爭力中,互聯網業務占一半,銀行業務占一半,特征是銀行發展方式由因大而美,主要做大企業業務,轉向因小而美,互聯網助中小企業信貸成為業務增長點;

第三階段,銀行核心競爭力,主要來自互聯網業務,金融反而邊緣化。特征是數據業務成為收入主要來源,金融服務免費白送,銀行被邊緣化。

本文大刀闊斧地砍掉了網絡銀行發展中的枝枝叉叉,集中于核心競爭力這一條主線,展開細節,幫助大家認識互聯網與銀行業結合的主脈,進而歸納互聯網與各行各業聯合起來的共性趨勢。

第一階段,互聯網外在于銀行核心競爭力,專注應用技術以降低成本銀行作為最早“觸網”的行業,從互聯網誕生之時起,在各行各業中第一批撲向互聯網的懷抱。

1、西藏第一個建起電子銀行

那是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的事。我在1997年出版的《21世紀網絡生存術》中,介紹過老一代互聯網人,你爭我趕推動銀行應用互聯網的場景。

根據我的歷史記載,在銀行與互聯網結合上,中國一開始跑在美國前面。因為美國第一家網絡銀行“安全第一網絡銀行”是1995年10月成立的;而在此之前很久很久,即1993年6月時,中國國務院已發動了“國家電子貨幣工程”(俗稱金卡工程)。1993年6月1日,江澤民到中國人民銀行講:“用10年左右的時間,在3億人口中推廣信用卡、現金卡,實現支付手段的革命性變化,跨入電子貨幣時代”。到2002年,我國累計發行使用各類IC卡已達10億張,準點跨入了電子貨幣時代。第二年,銀聯成立,銀行與互聯網的結合轉入新的階段。

中國第一個電子銀行誕生在西藏。當時記載:“西藏在(1996年)10月6日,已聯通了拉薩市的10個會計柜臺,1個信用卡柜臺和11個儲蓄柜臺,共22個營業機構和網點,在拉薩市區實現了儲蓄、儲蓄卡、信用卡的通存通兌、儲蓄清算等業務?!?/P>

我不知道為什么第一個電子銀行要建在西藏,卻知道老天爺曾讓電子貨幣工程的服務器得了高原病。記得那個主機的名字叫250(即HP9000/D250),一進入高原就莫名其妙地出現故障,第2磁道無法磁寫,顧客的密碼無法輸入,害得HP的工程師坐飛機專程去修好。

北京繼西藏之后,第二個進入電子銀行時代,開通了建設銀行的“全國電子清算系統”。自此以后。銀行與互聯網結合的步伐,明顯加快。

2、早期的網絡銀行熱

臺灣是我國網絡銀行先行地區,玉山銀行于1996年2月上網設站,除了銀行本業外,玉山網絡銀行還提供藝術品的線上購買,提供小額貸款線上申請。臺灣富邦銀行總經理王全喜當時曾樂觀地估計網絡銀行的沖擊說,“再過五年,金融界將重新洗牌”。

1996年這股網絡銀行熱潮是世界性的。當時全球大約有190萬人在使用在線銀行服務。自那一年以后,網絡銀行象雨后春筍一樣冒出來。從1997至2000年間,美國金融服務機構在互聯網項目上的投資占其資訊科技總投資的比例,每年的累積增長速度達36%。1998年有1200多家美國銀行和存款互助機構在互聯網上建立交易網站。美國證券業在互聯網上的投資在兩年間增加了13倍,1998年達到39億美元。

隨著網上銀行的興起,美國金融業務中原子與比特的比例開始發生重大變化。據美國一家顧問公司調查,1993年與2000年相比,傳統分行由1993年的42%降至2000年的22%,ATM從33%降至30%,電話銀行從23%升至35%,而網絡銀行服務則從0上升到13%。

3、網絡銀行的最初業務

在中國,銀行早期與互聯網的結合,有一個突出特點,是把現有業務照搬到網上。

中國工商銀行照搬的業務有:帳戶查詢、轉帳付款、企業集團理財、客戶證書管理等??刹樵兊膸舴N類包括存款帳戶、貸款帳戶、基金帳戶等各類帳戶;轉帳付款可適用于同城、異地。

建行照搬的業務有:-提供各類服務信息,接受咨詢,受理投訴,并提供查詢、轉賬、交費、掛失、信用卡申請、網上購物等銀行業務。

招商銀行照搬的業務,包括個人銀行、企業銀行和網上支付三部分。其中網上支付是指“一卡通”持卡人在網上進行實時在線支付結算的支付結算系統。

從全局來看,當時網絡化的發展目標是:建立中國金融數據通信網,實現互連互通、資源共享;建立健全現代化支付清算體系,為全社會提供安全、快捷、方便的支付結算服務;全面推廣綜合柜面業務系統、網上銀行、電子商務網上結算等新型金融業務系統和金融信息服務系統:完善金融監管體系,開發并推廣綜合金融監管系統;完善金融管理信息系統和辦公室自動化系統,提高防范金融風險的能力和辦公效率;建立金融計算機安全體系,保障銀行業務應用系統安全運行。

4、銀行對互聯網的認識局限:“現有業務的電腦化”

招行人的認識,代表了當時銀行對互聯網的認識水平,就是“將來并不是要開辦更多的物理網點,反而是要撤掉網點,這也是將來網絡銀行的發展趨勢,高大、堅固的建筑物不再成為客戶心目中的銀行形象”。臺灣人辦網絡銀行,也完全是基于這種認識。當時建玉山銀行只花了130萬。和網絡銀行比起來,中信銀副總經理羅國瑜認為,“一般銀行開個分行要一兩億,太貴了”。

這種認識的局限是非常明顯的,把網絡只是當作技術、當作工具,而核心競爭力還是來自銀行業務本身。網絡化只是為提高銀行業務的核心競爭力而提供技術支持,用它來降低成本。

但是,美國人的認識,也高不到哪兒去。

美國一家著名的會計和稅務咨詢公司同一時期對美國金融服務界的互聯網應用情況進行了一次調查,發現金融服務機構的管理層列舉支持互聯網投資的最主要理由,是節約成本,這主要通過現有業務的電腦化實現。例如在一個信用證處理自動化項目中,原來的目標是減少25%的錯誤率,而實際操作中減少了40%。

“現有業務的電腦化”,這就是互聯網與銀行結合第一階段時,人們典型的認識。

在第一階段,變革的要點是降低銀行業務成本,加快貨幣流通速度。網絡對業務產生影響的焦點集中在傳統銀行業務的改造和金融創新。從信息化角度講,主要是技術應用,從褒義上說,是積極運用新技術;從貶義上說,是只問技術,不問轉型。就是以信息技術搞傳統工業化,穿新鞋走老路,至于得到加強的業務本身,生產方式仍是傳統的。

5、民營互聯網對金融業務的多方探索

早期民營互聯網企業和網站,在金融業務方面,并不是聚焦于銀行業務,而是證券業務?;ヂ摼W上已有很多網站不僅能實現股市行情的查詢和分析,更能實現從開戶、交易直至清算交割的炒股全過程電腦網絡化。例如,北京和訊公司的“全國證券交易自動報價系統”(STAQ)就是這樣。很快,股民網上炒股就全面流行,股民坐在家中,靠互聯網實時炒股,伴隨專業的技術分析服務,就象坐在大戶室里一樣。民營互聯網的另一項相關業務是虛擬貨幣,例如騰訊的Q幣、新浪的U幣。但與其說是貨幣,不如說是一種信息信用媒介,雖然引起監管部門的極大注意,但終究沒有與銀行業務真的發生整合。

與此同時,隨著電子商務發展,對支付的需求不斷上升。2004年12月,支付寶創立,成為國內領先的獨立第三方支付平臺。這一創舉對日后銀行業務的變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互聯網與銀行的結合上,中美早期都經過了一個摸索過程,各有各自不同的特點。美國信用卡在互聯網出現前已完全普及,銀行的市場化程度非常高,證券業服務也十分發達,留給互聯網公司這方面的發展空間并不多,個人通過互聯網嘗試的創新,一是在虛擬貨幣方面,但事后看顯然并不成功;二是在個人理財方面,大獲成功,并取得對銀行的競爭優勢。而在中國,信用環境不完善,信用卡不普及,卡業務成為銀行業務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的結合點,早期銀行在這方面獲得突出發展;中國民營互聯網也在虛擬貨幣方面進行創新,但出發點不是象國外那樣,真想取代中央銀行獲得貨幣發行權,而更多是出于發展信息增值業務的急迫需要,創新出的實用中介工具,與國外一樣沒有對銀行貨幣發行權構成實質的挑戰;同時,個人理財業務在中國并沒有取得美國那樣的突出進展,可能與中國金融創新不發達有關,但也因此避免了衍生金融工具過度膨脹帶來的種種問題。

第二階段:互聯網業務與銀行業務相互滲透融合,網絡影響銀行核心競爭力

在中國,在較長一段時間里,電子商務與銀行信息化平行發展,各不相擾。但發展到一定階段,特別是2007年以后,忽然產生了較強的相互作用,互聯網與銀行的結合,跳出了技術應用層面,開始進入到業務轉型的深水區。其中,互聯網帶著電子商務的優勢,長入了銀行業務領域;銀行在完成企業信息化后,也從傳統商務向新型商務轉變。這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并不為新聞所關注,但卻對行業帶來革命性的影響。

1、觀察銀行轉型的一條主線索:非“小微貸”莫屬

要問銀行業當下最火的是什么,有財經媒體稱,“2011年信貸市場的關鍵詞,非‘小微貸’莫屬”。

對于銀行業的轉型,拋開紛亂的表面現象,我們可以抓住一條主線索來觀察。轉型標志就是托夫勒的新舊區分:單一品種大規模生產與小批量多品種生產,分別代表傳統生產方式與新的生產方式。對銀行來說,大企業融資與小企業融資,可以分別代表這兩種趨向。小微貸,就處在轉型的正前方十環靶心上。

工行董事長姜建清,在中國銀行業轉型的歷史關頭,痛斥“大銀行服務大企業,小銀行服務小企業”是片面之詞,表示工行將利用自身網點優勢支持小企業貸款。代表了銀行業對轉型方向的看法,正越來越明晰。

中國的國有銀行,長期以來,在壟斷條件下,傾向于傳統工業化的生產方式,集中表現在業務主體聚焦于較為同質性但規模巨大的大企業融資業務上,這與經濟全局中的“中國制造”取向基本一致。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指向,卻要求銀行業務轉向差異化、小批量而高增值的中小企業業務。這就是銀行業著名的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競爭,前者是因大而美,后者是因小而美。

難解的矛盾在于,銀行明明知道向中小企業貸款,比大企業效益高,但由于無法應對業務分散化的挑戰,到嘴邊的肥肉就是吃不進去。互聯網在這個節骨眼上切入銀行業務,是幫忙還是幫閑,就看能不能幫助銀行解決這一主要矛盾。

對于銀行來說,大企業融資的問題,主要通過內部的企業信息化來轉變生產方式;它主要的難題,是解決不好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一些領先的銀行開始求變,民生銀行率先提出做“小微銀行”,工商銀行、中信銀行等紛紛尋求轉向中小企業,開拓未來新的發展空間。由于銀行體制上原因,互聯網企業難以進入大企業融資業務。集中于廣大中小企業的電子商務,就成為互聯網企業與銀行對接的領域。

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可以拋開柜臺業務這些小打小鬧的互聯網創新,切入銀行業務主戰場,觀察這一行業在互聯網作用下,從中國制造模式轉變為中國創造模式,生產方式發展根本性轉折的過程。大企業銀行業務當然也重要,但與主題無關,在此不談。

2、轉型思想的第一個火花:風起青萍之末

較細心的專業研究人員會發現,在發改委等八部委2008年出臺的647號文件中,有這樣一條:“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服務。鼓勵中小企業利用網上銀行和電子商務平臺等增強融資能力。鼓勵商業銀行利用征信系統,增加中小企業融資機會。支持擔保機構為中小企業信息化提供融資擔保服務。支持網上融資洽談活動,探索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平臺建設經驗。鼓勵中小企業利用網上銀行和電子商務平臺等增強融資能力。支持為中小企業信息化提供投融資擔保,完善信用征集、信用評價服務?!?/P>

這一條連同前四條一起,正好構成中小企業五大需求,順序按調查結果由高到低排列,分別是市場服務需求、信息服務需求、技術服務需求、人才服務需求、融資服務需求。在實體經濟中,融資服務需求一直排在中小企業五大需求之首,從經貿委時代就是如此。但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在與信息網絡技術聯系的經濟中,融資服務需求成為排在最后一位的需求。要不要為融資專設一條政策,當時有不同意見。這一條是在文件起草幾十稿后,在最后階段才加入的。2007年9月《互聯網周刊》上《從雙輸到雙贏:長尾融資規則——浮現中的中小企業網絡融資浪潮》,就是根據為寫入這一政策條款準備的論據改寫的。文章指出了轉型發展中小企業網絡融資的必要性。最后趙小凡司長拍板將這一條寫入文件。從這一歷史細節的回顧中可以看出,中小企業融資從不是一回事,開始成為一回事,從不重視到重視,2007年是一個轉折點。

當時面臨的形勢,我國中小企業貸款占全部銀行貸款的一半,但由于數量眾多,平均每家中小企業獲得的貸款金額約是大型企業的1/180。呈現規模小、范圍大的特點。

銀行不愿意對中小企業投融資,主要是由于三大成本較高:

一是對象成本。被投資企業數量越多,帶來的工作量越大,成本越高。比如,對一個百億規模的大企業,一次投一百億,和對一百個1億規模的小企業,投資一百次共一百億,同樣程序,要多走一百遍。

二是平臺成本。為一家企業服務,與為一百家企業服務,后者需要專門搭建社會服務平臺,進行多種服務開發。

三是環境成本。為一家企業服務,只需要了解這一家的資信;為一百家企業服務,需要建立一個信用環境。當信用環境不完善時,投融資的風險加大。

我當時堅持認為,互聯網可以幫助銀行解決好這三個方面的問題。并且力主有關方面采取行動加以推進。

銀行此時也在尋找解決辦法。中小企業融資今天在銀行業火起來,不是偶然的,其實當年不僅《互聯網周刊》看出了小微貸這一趨勢,而且有兩個在中國銀行界觀念最前衛的銀行也看出來了。

早在2006年,中信銀行就在業內率先推出了“中信小企業成長伴侶”,開始關注小微企業。中信銀行決定進行經營轉型,認為對于小微企業的信貸服務,“融智”顯然要比“融資”恰當得多。如今搞小微業務最積極、最堅決的民生銀行,早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一次考察中,民生銀行董事長董文標就看到了小微金融服務的巨大前景。2008年6月20日令毛曉峰做轉型的秘密準備。當時董文標強調說:“要想做小微企業就必須‘開動腦筋辦銀行’,用銀行習慣的傳統方式已經被證明根本沒有出路?!?這同互聯網人的思路不謀而合。

互聯網與銀行開始在戰略上走近了。

3、春江水暖:互聯網成為融資轉型催化劑

以“發現,始于《互聯網周刊》”為理念的我們,之所以提前五年發現了小微貸這一動向,是因為我們當時注意到正在興起的銀企合作現象。

在中小企業產業集群最為集中的浙江,出現了銀企集群合作的新動向。截至2006年末,浙江全省小企業授信253611戶,比年初增加57445戶,增長29.3%;小企業表內外授信總額6057.66億元,比年初增加1290.46億元,增長27.1%。銀行金融機構小企業貸款增量占全國19.2%,高出全國12.5個百分點。

順著這個線索再看互聯網在其中所能發揮的作用,我們赫然得到以下發現:

一是融洽會成為了融洽互聯網與銀行關系的媒婆。

互聯網與中小企業融資業務最初融合是通過網洽會,它成為網上融資的有效集合器。許多地方政府在深受歡迎的中小企業網上洽談會中,增加了網上融資洽談內容,在發揮互聯網促進融資方面,創造了受歡迎的新形式。國際融資服務網還專門為中小企業搭建一個國際融資的平臺,稱之為融洽會(融資洽談會)。天津市政府、全國工商聯和美國企業成長協會共同主辦的中國企業國際融資洽談會于2007年6月6日至8日在天津濱海國際會展中心舉行。

二是網上融資服務平臺,成為有效的中小企業融資集合器。

中小企業融資的主要障礙之一,是信息不對稱。用服務平臺思路來解決這個問題,是互聯網業的貢獻。馬云(微博)就指出:阿里巴巴持續多年對“誠信通”會員企業信用的紀錄和監督,以及利用豐富的電子商務經驗打造了一條貸前、貸中、貸后封閉的資金鏈條,最大限度降低了銀行篩選優質企業的成本。這一做法,開始從核心競爭力上發揮互聯網作用,開始影響銀行業務模式。這就不僅僅是給既定銀行業務充當管道了。

當時,建設銀行剛向4家阿里巴巴網絡信用好的會員發放了120萬的貸款,這四家企業均為百人以下的小企業。與過去的貸款不同,這次是在網上融資服務平臺上進行的。以往這樣的小企業,由于實力較弱,無法提供全額抵押或擔保,很難在銀行獲得貸款。建設銀行除了將網上電子商務的信用度評級作為貸款發放的重要參照依據外,在擔保方式上也作出了較大創新。

繼聯手建行為中小企業融資開局后,阿里巴巴再與工行簽署合作協議,在企業和個人網商融資服務、銀企互聯等多個領域開展深入合作。

阿里巴巴還推出一個對日后銀行業產生重大影響的創新,這就是“網絡聯保權”貸款,把產業鏈條上的企業打包在一起發放貸款,企業之間互相擔保,以更快突進小企業貸款業務。聯保是互聯網的一大創新,利用社會資本,實質性地進入到銀行業務的核心。

三是專業融資網開啟銀行大轉型的序幕。

除了阿里巴巴商網模式的融資服務平臺外,還出現了一批專業融資網。例如中國中小企業融資網建立了一個金聯服務聯盟體系,接受互聯網上申請或常規申請,以項目小組形式,通過專業技術架構,一站式服務,面向各行業各地區中小企業或個人提供資金籌集、融通服務,解決中小企業或個人發展中的資金需求問題。業務類型包括項目融資、技術融資、擴張性融資、改造性融資、重組合并性融資、收購兼并性融資等。

互聯網在完善融資信用環境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例如,阿里巴巴建立的一整套信用評價體系與信用數據庫掌握著買賣雙方的交易與信用狀況,有些網商信用紀錄長達六年。一旦這種網商信用網絡和銀行結合,銀行將能夠獲得數以十萬計的信用良好、交易活躍的企業名單。目前,中國工商銀行正以阿里巴巴及其旗下的淘寶、支付寶會員的網絡信用和網上交易金額為參考依據,為其提供授信評價,并推出多種融資產品。

4、銀行涌現成群吃小微螃蟹者:“做小微企業的銀行”

與2007年前后互聯網業從電子商務角度進行“小微貸”探索的同時,銀行也在從另外一個方向聚焦到“小微貸”這里來。他們考慮的倒不是互聯網,而是銀行業務本身。

“做小微企業的銀行”,這是民生銀行獨樹一幟的戰略。

把中小企業金融業務(而不光是貸款)作為銀行重要的盈利增長點,納入核心競爭力建設的第一家銀行,是民生銀行。

董文標已經有了從轉型高度認識問題的意識。在他看來,計劃經濟的慣性思維使銀行在開始重視零售業務發展之初就無意識的放棄了可能利潤最豐厚的一個龐大客戶群——小微企業。他促使民生銀行徹底轉型,不是為了公益,而是為了民生銀行獲得更大的商業發展。

為此,民生銀行專為小微企業“度身定做”了貸款產品商貸通。2009年2月20日,商貸通問世。

民生銀行探索出了“一圈兩鏈”的客戶開發和風險控制模式:“圈”就是針對各區域產業集群特點,為大型商圈、市場及工業園區提供商圈項目授信的模式;“兩鏈”就是從供應鏈、銷售鏈出發,為大型知名企業的供應商、經銷商提供貸款授信的模式。

這一模式,與中信銀行針對小企業“成長貸”產品提出的“一鏈兩圈三集群”模式,具有相似之處。其中:一鏈,指供應鏈上下游;兩圈,指商貿集聚圈和制造集聚圈;三集群,指市場、商會、園區集群。

這里有一個重要看點,對于希望了解互聯網與各行各業結合規律的人士,都具有舉一反三的價值。請看這里,民生銀行與中信銀行不約而同提出的,實際是社會網絡。它與互聯網的技術網絡,是完全同構的。這是與傳統的專用資本,也就是各自為政方式相反的生產方式結構,傳統產業之所以被稱為“傳統”,從結構上看,就在于它靠節點型的專用資本,而不是網絡化的社會資本。

在民生銀行與中信銀行轉型的方向上,業務深層結構正好與互聯網的技術結構合一,構成了傳統產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的內在基礎。所謂轉型,就是轉這個結構的“型”。

民生銀行2011年3季報顯示,“商貸通”余額2142億元,占總貸款的比重達到18.47%,無論貸款余額還是占比都高居同業之首,成為中國乃至全球最大的小微金融服務機構之一。

2010年10月,董文標提出了民生銀行要做小微金融2.0提升版,實現從小微企業貸款向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轉變。做“小微金融服務”

可以增大民生銀行的客戶數量,增加一大塊“穩定的”低成本的存款,并分散風險,達到轉型的目的。

除了民生與中信,隨著中國工商銀行、華夏銀行對小微貸的重視,一個全國性的小微貸熱,正在中國迅速興起。2011年10月之后,五大行紛紛表態,支持小微金融。中行出臺“十項措施”,交行提出“四項承諾”,農行出臺“十二項措施”。 截至2011年9月末,工行、建行、農行、招行、興業、民生、廣發、中信8家銀行小企業貸款余額總和為3.35萬億。小微貸一招讓中國銀行業把棋走活了。

有人做過測算,目前小微貸款的利率在9%左右(基準利率上浮30%),小微貸款金融債的成本為5.9%-6%。小微金融債資金貸款的凈利差在2%左右。8家銀行1760億的小微金融債將凈賺35億。由此可見,小微貸不是政策性貸款,而就是市場盈利的必由之路,是銀行轉型的方向所在。

5、互聯網補上臨門一腳:“國內乃至世界范圍內的首舉和創新”

現在,我們就要講互聯網與銀行業在核心競爭力上合龍的那一步。這是指,互聯網的核心競爭力,與銀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基于技術網絡與社會網絡的融合、網上網下業務的融合,實現網絡銀行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

由全球網打造的“網絡融資服務平臺”,通過面向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創新模式,對銀行的傳統服務模式進行了根本性變革。同上面兩個方向相比,全球網既不象一般電子商務公司,從技術網絡方面向銀行靠,也不是象銀行所做的,將技術嫁接在社會網絡上,而是形成了互聯網與銀行之間的對等的對接。

全球網與建行浙江省分行結成戰略合作關系,利用互聯網技術與云計算,瞄準浙江省的產業集群、專業市場,面向浙江省近300萬家中小企業,以網絡平臺和信息技術為基礎,優化中小企業、銀行、擔保等相關機構的信息流動,以新的方式低成本獲取中小企業征信信息。自2010年10月平臺上線運營以來,全球網已為5700多家中小企業,提供了160億貸款,戶均260萬元。這一模式綜合了電子商務網站融資模式與銀行融資模式的特點,成為中小企業網絡融資的創新模式。

全球網模式的特點是,由互聯網公司建立一個基于實體社會網絡的技術網絡平臺,用于提供網絡融資中的信息服務(包括征信和擔保),由銀行提供面向中小企業的融資平臺,提供信貸和其它金融服務,實現線上與線下的全面整合。

“全球網中小企業網絡融資服務平臺”專注于融資服務,采用了專為金融行業研發的云平臺,基于國際SOA標準和云計算平臺技術將服務整合到云計算平臺中,保證了低成本高效能的信息透明化。

社會網絡方面,把中小企業編織在同一張社會關系網中,把他們相互之間的生產貿易往來、企業信用、個人信用、社會關系等數據被全球網“信用平臺”添加、整理、完善、挖掘、驗證;加上社會化、開放化模式帶動的政府機構、金融機構和其他機構的共同參與,在服務、監督的過程中一齊參與客戶信用數據庫建設。

在全球網模式中,我們發現,互聯網已經同銀行深度融合在一起,由此帶來的核心競爭力,既是互聯網帶來的,也是銀行自身的。不存在誰為體,誰為用,而是兩體融合,合二為一。

跳出中小企業融資這個具體層面,思考互聯網與銀行業的深度融合,這是信息業與金融業的整合,信息業要網絡化,金融業也要網絡化,網絡只是信息與金融這兩大力量融合的基礎。互聯網在核心競爭力上對銀行業的支持,提升到理論層面思考,實際是把信息的力量,引進到金融的力量中來,使金融的力量更加強大,這是核心競爭力的來源。

第三階段:以互聯網業務為核心競爭力的未來銀行業務:數據核心業務來臨

銀行業轉變了生產方式,是不是互聯網與銀行業的融合過程就到頂了呢?顯然不是。以上所述,談的是銀行的金融業務的轉型。有個大前提,是說金融業務還是銀行的主要收入。但這一點,馬上有可能發生變化。

現在,一場更大的革命,一次更大的沖擊,正落在銀行頭上。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狀態下,銀行可能出現這樣的前景:金融業務在全行業收入中的比重大大下降,數據業務在全行業收入中的比重大大上升,結果銀行家早晨醒來忽然發現,自己已經被不知從哪里冒出來的搞數據的互聯網小男生、小女生給邊緣化了。

這是不是太夸張了?讓我們看已經發生的相鄰行業的事實:在移動互聯網業領域,傳統電信業的語音業務,相當于銀行的金融業務,處于十幾億、幾十億的正常增長之中;新興的數據業務,相當于銀行未來的數據增值業務,處于上百億、幾百億的超常增長之中。現在的趨勢是,騰訊數據業務的比重占到全部收入的76%以上,因此搭在了產業的快車道上,以500億美元市值一舉超過中國聯通(微博)與中國電信(微博)的三四百億市值。中國聯通、中國電信被邊緣化這種事情,馬上就要在互聯網與銀行結合的第三階段,降臨到傳統銀行頭上了。 將來的銀行業,可能是做大數據的當老大,玩錢的只能替別人數錢了。

1、銀行被邊緣化問題的由來與緣起:大數據時代到來了

斯蒂格里茨的貨幣經濟學新范式,發展出一種將信貸從貨幣中剝離出來的理論。實際在預示銀行業的大結局。

斯蒂格里茨發現,不是用集中的貨幣的方式,而是用分散的信貸的方式進行交易是可能的:“正是信息技術的變化最終導致貨幣是交易媒介這一觀念的過時。個人在和他們熟悉的人進行交易時,總是廣泛地運用信貸;只有在這個狹小的圈子之外進行交易時,他們才需要貨幣”。

將來銀行業的問題,可能從為誰存款,向誰貸款,向誰提供金融服務,變成在免費提供以上服務中,如何獲取用戶的數據,自己或組織別人進行分析、加工,通過API同成千上的數據增值業務開發者或幾千個行業的一對一生活方式設計師聯接起來,再從他們提供的一對一服務中,按三七分成比例分享數據使用權收入。這不是什么科幻,就是在互聯網業每日每時都在自發成長的App Store模式。蘋果公司靠這個,已經掙到了相當于奧地利國民生產總值的收入。

在互聯網與銀行結合的第三階段,面向諸如中小企業或個人這樣分散、差異的客戶,運用信息這種分散化的資源,采取互聯網和“大數據”這種分布式計算的方法,使貨幣的一元化的價值與多樣化的世界結合,從數據業務中獲得低成本差異化的增值,為用戶帶來個性化體驗,這恐怕才是互聯網的真正力量所在。

在15年前,當現在的網絡銀行新秀,還是幼稚園的小盆友的時候,我曾在《21世紀網絡生存術》里,這樣預測互聯網與銀行業的結合方式:

──信托投資:銀行內部正在從貨幣機構向信息機構蛻變;

──網絡銀行的多種經營:正在把金融變為附屬于信息服務的服務;

特別是:“電子支付中間件廠商可以允許各行業(如銀行業)的公司將其商標和服務直接放在客戶的面前,而不必象今天那樣依賴第三方服務供應商?!?/P>

這一切,正從夢幻,一步一步通過PAYPAL、IPCommerce的基于云計算的大數據結構,變為現實。如果說,第三階段的開始有個時間的話,我假設它是2015年。但事實上,這個2015年已經在多年前就開始了。

2、回到未來:支付寶的未來含義

用“回到”來對未來,意思是說,我們將來才覺得有意義的事情,往往幾年前就出現了,只不過我們當時沒理解它后來變得大爆發時才覺出的含義。對支付寶來說,就是這樣。

2004年誕生的支付寶,實際發生在未來?,F在我們回到2004年這個未來,再重新想想支付寶到底意味著什么,也許會有新的發現。

人們以往總是把支付寶當作一種金融業務。我的看法是,支付寶雖然是為解決支付問題而生,但它本質上卻不是銀行金融業務,而是數據業務。從每筆交易中產生的數據,其價值要比清算、結算所值的傭金,大上不知多少倍。

基于這種認識,我一直大聲提醒人們,支付主要不是金融業務,而是數據業務。如果拿移動互聯網中語音與數據兩類業務的比重打比方,將來在第三階段,金融業務在支付行業總收入中的比重,不會超過語音業務在移動互聯網行業總收入中的比重,會低于10%。90%的收入,將集中于數據業務。這種數據業務,不是目前銀行業相當發達的面向銀行內部的數據業務,而是用于一對一營銷所用的數據。

如果睜開眼睛看世界,就會發現我所說的趨勢。以PAYPAL的業務為例,它的網上支付主要分為四個環節:終端、交換器、買賣處理器、清算和結算。其中只有清算和結算是金融業務,需要連接到銀行處理器,這部分業務將來可以免費;另外三樣全是數據業務,是真正的增值業務:終端業務的定位是讀取信用卡,獲得信息及交易細節(例如某某每四十天買一次牙膏);交換器業務的定位是讓不同商家運營的軟件程序決定對交易做什么樣的處理;買賣處理器的定位是接收交換器的決定,可跟蹤交易細節(這構成谷歌所說“情境發現”contextual discovery的語境context)。

PAYPAL的業務結構,是未來網上支付業的一個縮影。未來網上支付業將由免費的基礎業務(金融業務,即結算和清算)與收費的數據增值業務關聯形成。在交易數據基礎上,可以按App Store模式,通過應用軟件接口(API),向開發商開放。舉例來說,某某每四十天買一次牙膏這條信息,可以被用來指導商家第三十九天發放一則精準廣告給牙膏目標客戶。

IBM中國新技術研發中心已開發出不傷及用戶隱私的信息讀取技術。目前美國這方面的發展非常神速。IPCommerce開發出類似Windows

的支付軟件平臺,開發商憑此平臺,聯接買賣處理平臺和銷售終端設備等軟件應用程序,通過幫助開發商構建適用于處理各種類型支付交易的軟硬件的應用程序,已經漸漸開始改變美國的支付產業。據分析,由支付派生的衍生信息業務,將集中在代理(AGENT)方向,其中又分為信任代理(見《影響力3》)和生活方式設計師(見《2.0版》)兩類,將來會達到上千種職業的集合,構成信息經濟的主體。

在國內,支付寶的主要業務重心,也是在信息業務,而非金融業務。支付寶業務的信息性質,一方面表現在信用服務,營造服務(而不僅是金融)的信任環境;另一方面表現在數據服務,向增值應用開放數據,通過云計算為電子商務提供信息基礎設施服務。這些都不是金融部門所理解的支付業務,銀行管不了這些事情。

3、未來支付業的數據業務

我們看到將來的支付業的數據業務結構有可能出現我們在搜索引擎中看到的形式。第一是支付信息采集,第二是支付信息挖掘。第三是支付信息的用庫,第四是支付信息的應用。它們形成了平臺+API+應用的結構。這樣支付業作為數據行業的典型的數據業務,和金融業無關。2012年后即將興起的大數據(Big Data)主要就是做這些工作的。

耐人尋味的是它和搜索引擎的結構非常相似,是同構的。我們以搜索引擎的數據結構,推測未來的支付產業鏈的話,會發現它是由什么構成的?首先它也有一個采集器,相當于數據采礦業。目前是誰偷偷摸摸地進入了主陣地呢?是VISA、PAYPAL進入了其中。其次是有一個索引器,相當于數據加工業。我們發現是IBM、PAYPAL在進入。IBM在收購SPSS,它在做數據加工方面的準備。它前期是收購了像普華永道這樣的咨詢業。由此可以把數據咨詢業從人工服務,變成數據咨詢平臺服務。最后是用戶界面,相當于ASP平臺,可以用眾包的模式,讓無數的生活方式設計師在購物現場的時候,通過手機為消費者提供一對一的幫助。這是支付業有可能派生出來的增值業務。

在支付業數據化的業務結構中,還會有第四個模塊,這就是語用庫。在搜索引擎里就有這樣一個戰略預備隊,有一個用戶行為的日志數據庫,相當于語用庫。主要存儲四大類信息。目前全世界的數據精英都在這兒匯集。SNS是Facebook,LBS是Foursquaer,支付是PAYPAL,E-mail是Google。我們發現未來的精準服務離不開語境,就是說某一個人帶一部手機,相當于帶一部檔案,在地球上全部行進的路線,支付的數據倉庫,存儲了這個人一生的全部語境。通過check in機制,開放0.1秒給眾包招來的志愿服務者,就象給你看病的醫生,為你當場提供某個具體的服務。比如告訴你,昨天我在你所在的同一個地點,賣鞋被坑了。這個信息對你就特別重要,但對別人沒有用,只針對你有價值。

將來的數據業務流程是,根據支付過程記錄的信息,把這個信息先交給數據業分析,之后是交給咨詢業分析,然后通過API找到生活方式設計師,最后通過智能手機,靠用戶語用庫跟你一對一配對提供服務。這個服務,已不是民生銀行現在提供的金融服務,而是數據服務了。是在銀行業里長出,或說“串”出了另一個行業,近于斯蒂格里茨說的信息業。

美國目前最值得注意盯住學習的,就是IPCommerce。表面上看,它是做支付的。但跟金融業務已沒有太大關系了。目前已經在逐步改變整個美國的支付產業,等它成功的時候,銀行的人還在夢里睡大覺呢。它采用的是蘋果公司的思路,利用云平臺加API進行管理,現在變成了一個核心數據業務平臺,而不是一個象支付寶那樣的第三方擔保。將來第三方擔保這個業務是白送的。IPCommerce提供平臺,能夠讓增值應用通過接口接入支付平臺。將來有可能開發出很多的支付軟件來,通過一個API接口接到支付平臺上。比如成立一個公司,這個公司根據支付企業提供的基礎信息,經加工后,用于專門替你挑皮鞋,搜集全世界跟挑皮鞋有關的人,哪里逛商場有更便宜的、在哪兒購物吃虧了,這種信息搜集起來,等到LBS鎖定在經緯度上某一個點上,消費者走向攤位了,告訴你,要不要聽聽前一位顧客在這個經緯點上受的坑害。這種商業模式要比現在支付的金融業務的總價值高多了。

大致概括一下,目前我的判斷是支付業走到了一個分岔口,關鍵是要判斷它主體是金融業務還是數據業務。銀行金融業務當然不會消失,但在大數據時代可能只適合獲得一個行業平均利潤。金融業務再往前走是衍生金融業務,我們避之不及。而沿著數據業務方向去是數據增值業務,如果沿著這個主路走,我會認為會出現1:9這樣比例的業務關系,銀行金融業務在里邊只占10%。PAYPAL和IP Commerce已經是成型的典型了,他們現在在美國還在發展中。如果有了 AppStore的思想,支付業就相當于端著一個金飯碗堵住華山一條路。當一對一營銷的千軍萬馬必須要通過你這條路的時候,都得向你交買路錢,就象現在四五十萬開發者給蘋果交買路錢一樣,使他的現金超過美國政府總現金。這是我所看到的支付。它的核心競爭力已經超越了銀行業,變成了數據業,也就是為金錢賦予意義的行業。有了數據,金錢就有了魂,就長了眼睛,就會帶著花錢的人,到他應該去的地方。這是互聯網為銀行業最終帶來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許多未來即將流行的事物,就靜悄悄地存在于你的身邊,它就在現實之中,但現在不起眼,到明天才忽然把你嚇一跳。我們管這樣的,叫發生在今天的明天?;ヂ摼W與銀行業的融合的明天,就存在于今天之中,只是需要有心人來發現。發現,總是屬于有未來眼光的人

 
CONTACT / 聯系方式
瑞安市優博科技有限公司
RUIAN YOUBO TECHUOLOGY CO.,LTD.
地址:中國·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鎮鮑田建城南路114號
電話:0577-65382333   25652222
傳真:0577-65388088   25885200
網址:www.youboy.net
中文網址:www.優博科技.com
E-mail:info#youboy.net (請把#改成@)
您可以直接撥打我們的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或者掃描右邊的二維碼添加優博科技的微信號。
400 666 1789
? 2008-2025 Ruian Youbo Technology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