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私募的清盤風較之往年來得更早一些。根據朝陽永續統計,截至2月10日,2012年清盤的私募產品數量已經高達15只。其中3只非機構化的產品均系非正常性死亡。
雖然2012年A股走出了“龍抬頭”的行情,然而,對于常年提取不到業績提成的私募投資公司而言,“2012年生存壓力依然不小。”國金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研究總監張劍輝表示。
過去數年,陽光私募經過了爆炸式增長。根據私募排排網統計,2010年,產品發行數量1234只,2011年陽光私募再度發行710只,規模增加至1600億元。
經過2011年,陽光私募的生存問題越加凸顯。根據國金證券的統計,非機構型產品2011年虧損率高達96.7%。換句話說,勞作一年,能夠提取業績報酬的私募基金只有3.3%。
而據私募排排網統計,有部分私募投資公司成立以來就未從陽光私募產品中獲得過收益。2012年,它們還能堅持下來嗎?
虧損襲來
“如今陽光私募有大半產品凈值在面值之下。”國金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研究總監表示。
從私募排排網獲得的數據也顯示,截至2月10日,1398只產品處在初始凈值之下。
而更細一點統計,共計有259只產品成立以來自始至終都未能賺到錢。這意味著,操盤這些產品的私募投資公司從這些產品當中分文不得。
當中不乏知名私募發行的產品。比如趙軍創辦的淡水泉發行的平安財富·中國機會二期,該產品成立于2007年2月28日,正逢上一輪大牛市中段,但并未給投資者創造過絕對收益。產品單位凈值從未超過發起的單位凈值——100元。截至今年2月3日最近的凈值披露日,該產品單位凈值為76.04元。而淡水泉的另一只產品中國機會三期命運如出一轍,2008年1月份成立,至今單位凈值66.29元,從未超過發行面值。
此外,裘國根的重陽投資、李鵬的瑞天投資、羅偉廣的新價值、吳險峰的龍騰投資、劉宏的數君投資、石波的尚雅投資旗下都有產品單位凈值從未超過發行面值。
然而,這些知名私募旗下產品眾多,東邊不亮西邊亮,比如淡水泉共計發行了28只產品,其中成長1期、中國機會等產品都有不錯的表現,累計收益率分別為72.66%和67.35%。
淡水泉從這些盈利產品提取的業績收益或可以給公司創造收入。
然而,有些公司產品線單一,并且操作不好,自打做陽光私募以來就從未獲得過業績報酬。比如,鑫鵬投資同華潤信托合作的鑫鵬1期凈值跌倒了26.6元,而該產品的發行面值為100元,累積虧損高達73.4%。該產品也成為陽光私募歷史上虧損幅度最大的產品。
這只2007年12月份成立的基金,建倉時就遭遇到了市場的調整,其凈值自第二個月公布時,就未上到100元。
2009年,因為虧損嚴重投資者一度將發行鑫鵬1期的信托公司——華潤信托告上法庭,但是鑫鵬投資始終未能將凈值翻身。
然而,在鑫鵬投資的網站上,如今重點宣傳的已經不是該公司發行的陽光私募。而是以該公司掌門人阮杰命名的軟件:“阮杰 實戰贏家炒股軟件”。該軟件售價6800元,宣傳口號是:“屢次奪冠的制勝法寶。”不知道買軟件的人看到鑫鵬1期的凈值是怎樣的心情。
實際上,向鑫鵬投資那樣主營業務發生轉移的陽光私募投資公司為數不少。
私募排排網主編龍舫也稱,有不少私募投資公司在發行陽光私募之前,都有從事專戶操作,這原本就是他們的收入來源,一些陽光私募或可能通過專戶來維系公司的生存。
在實際采訪中,有私募公司就表示,雖然旗下陽光私募產品操作不是很成功,但是公司的專戶還是給投資者賺了錢的。“一方面,陽光私募產品對于投資的靈活性還是有限制的,比如全部資金投資一只股票所占的比重不能超過20%,而專戶無此限制;另一方面,由于陽光私募產品客戶較多,收到申贖影響較大。”深圳一家投資機構的負責人表示,此外,陽光私募產品凈值對外公示,對投資心態也有影響。
退出私募
還有一些私募索性清盤。在私募短暫的歷史上,退出陽光私募的方式很多。比如趙丹陽在獲利后主動清盤手中產品,比如楊駿將曉陽投資旗下三只產品交給好友趙軍打理。
但是從2011年開始,有越來越多的私募產品因為規模等要求達不到信托要求的最低標準而選擇了清盤。
在2012年,這種態勢依舊持續。
2007年成立的杭州博盈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在2010年2月牽手中信信托發行了博江1期陽光私募產品。然而,該產品從2011年4月份過后凈值直轉直下,2012年1月13日,產品最后一次公布凈值,為69.88元。并于1月17日宣布提前清算,也就是清盤。
而博盈投資并沒有其他陽光私募產品,(博江2期和博江3期產品雖然都有募集,但并未發行成功)博江1期的結束也預示著博盈投資退出私募。根據博江1期的清算公告,產品清盤是“為了降低受益人損失,決定行使特別交易權,提前終止本計劃”。
根據清算公告,博江1期共計為博盈投資創造了73.1萬元的收入。清盤時規模只有1800萬元,低于許多信托公司最低信托規模的要求(2000萬元)。
記者聯系到了博盈投資總裁許升宸,許以有事情為由婉拒了記者當時的采訪。
有業內人士認為,沒有其他產品,單一的一只產品清盤很可能意味著這家公司徹底退出陽光私募行業。因為,該公司如果再次募集產品,沒有良好的業績,信托公司這一關就很難過。即便信托公司放開口子,客戶也未必再敢投錢進去。
根據私募排排網提供的數據,還有許多公司只有一只產品,并且單一產品從來未給公司創造收入的。
比如紅銘投資同新華信托發行的普利宏銘1號、君創富民同中信信托發行的富民1期、時策投資同華潤信托發行的時策1期、廣華集團同中信信托發行的廣華金鵬1期、友翔投資同西安信托發行的友翔投資1期等等。
這些私募都有退出陽光私募界的風險。
“私募一年的費用保守估計100余萬元,如果收入不抵這個數,那么公司就會虧損。”國金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研究總監張劍輝表示,如果沒有其他收入渠道,憑借資本金,多數陽光私募投資公司能撐幾年,但是如果行情再不轉變,未來退出這個行業的可能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