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為了公開——我當新聞發言人》之后,教育部前新聞發言人、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所作《王旭明說新聞發言人》前不久由新華出版社出版。在本書中,王旭明強調了新聞發言人的人品素養,并通過對40個典型案例的精細觀察與分析,與讀者分享了自己多年來擔任新聞發言人的心得體會。
新聞發言人應當有一線工作經驗
新京報:你比較強調新聞發言人的一線工作經驗,這對于新聞發言人的重要性體現在哪里?
王旭明:我說的經驗,至少包括這幾個方面,一個是政治經驗,一個是所在領域的那個工作經驗,第三,我覺得更重要的就是媒體工作經驗,這個尤其重要。媒體工作經驗,還不是說我在中國的媒體工作過就行,關鍵你在媒體干什么,發表了什么作品,你在媒體里是不是優秀記者。如果我在媒體當了五年的副總編輯,或者當了五年的行政,那也不行,一定要有非常充分的報道經驗,這個非常重要。現在,我們不少的新聞發言人說的這些話,辦的這些事情,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因為他不知道媒體怎么回事,他不知道記者怎么回事。
新京報:你覺得,在新聞發言人和媒體記者之間,應該是什么樣的一種關系?
王旭明:正常的關系應該是工作關系,你干你的工作,我干我的工作。但是,在中國,在當下,在至少幾年或者十幾年以內,我覺得還是一種特殊的朋友關系。
我們中國長期流行一條,叫熟人好辦事,混個臉熟,大家也都喜歡臉熟的。在西方流行得很久遠,很廣泛的AA制,在中國很難行得開。在新聞發言人和媒體關系這種工作中,如果形成一種特殊的朋友關系,比方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所謂哥們,所謂姐們,這種關系,我認為是適當的,對新聞發言人的工作也是很重要的推進和幫助。
新聞發言人的個性
新京報:美伊戰爭期間,伊拉克新聞發言人薩哈夫特別詼諧幽默,其發言的風格和個性很為人稱道,你也是一個比較有個性的新聞發言人,你覺得,新聞發言人的個性和他們的身份怎樣結合會比較好?
王旭明:新聞發言人,核心還是人,他應該有作為人的共性要求,比如說真誠,善良等等。從這個意義上講,我覺得新聞發言人應該保持人的共性要求。作為一個人來說,我們最喜歡的是什么人?我們最喜歡有特點的人,有個性的人,咱們平常交朋友,誰也不喜歡這個人對誰都是一張臉,對誰都是一種話,對誰都是一個手勢,對誰都是一個樣子,我看不會有人喜歡這樣的人。
作為新聞發言人來講,保持適度的,必要的,不違反工作原則的個性,我覺得非常必要。這種個性不僅使他供職的部門得到社會的廣泛理解和認同,還從中把記者和媒體緊緊團結在自己的周圍。我記得胡錦濤總書記在給北大名教授孟二冬的女兒寫一封信的時候提出來,說人民教師應該有魅力,這個魅力就是學識魅力和人格魅力。我認為,一個新聞發言人應該是一個有魅力的人,這個魅力包括學識的魅力,也包括人格的魅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我認為薩哈夫是一個有魅力的新聞發言人。
新京報:你強調,新聞發言人要學會做人,它的內在邏輯是什么?
王旭明:我覺得干好新聞發言人的一個前提,應該做好的人,要學做人。可能有人反駁,你說薩哈夫是好人還是壞人?我認為,就從薩哈夫的職業道德上去分析,從他的職業素養上去分析,他作為薩達姆政權的新聞發言人,他忠實于他的職守,他在他的這個崗位上盡了最大努力。你可以從道德上說他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為獨裁者效力,可以批評他,但是不可否認,他在這個崗位上有職責的要求。而他在這個職責要求上,施展了他最大的魅力,這是我們應該客觀實事求是說的。為什么美國逮捕100個戰犯,卻沒有薩哈夫?因為他從事的是一種職業。
同樣,我覺得利比亞的新聞發言人易卜拉辛也是非常優秀的新聞發言人,當北約的飛機剛炸完以后,他把記者拉到了被炸的現場去開新聞發布會,讓大家看,而不是像往常一樣在他的發布廳。這是很高的新聞發布技巧,而易卜拉辛的那種儒雅、鎮靜,都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們在這里舉這個例子說明什么?其實崔永元說了一句非常風趣,但是非常深刻的話,他說兩軍交戰,不斬新聞發言人。
新聞發言人要職業化
新京報:你怎么看中國現在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實施情況?
王旭明:新聞發言人制度在中國的興起,應當以2003年“非典”以后為界。應該說,經過近十年來的努力,要不要新聞發言人,要求各個部門設立新聞發言人,這個不是主要問題,主要問題就是有了這個和尚讓不讓他念經,讓他怎么念經。如果有了和尚,怎么樣念經并且念好經,這是我們應該重點研究的話題。這個問題,還有很大提升的空間。
新京報:你認為,新聞發言人要職業化,如果實現這一步,有哪些事我們現在要很快做起來?
王旭明:我們應該下大工夫和氣力,至少要培養出三五萬能夠干一輩子的職業新聞發言人。職業新聞發言人不是一個職務,不是一個官銜,也不是一個待遇,而是他的能力,他的素質。就像八級工——全國很少有八級工,但是八級工可以當一輩子,我們的高級醫師,高級教授,他就能夠開胸驗肺。
我認為,我們要把有實踐經驗的優秀人才集中起來,一對一有針對性的培訓,像MBA那樣。現在有一個大的問題,培訓新聞發言人的人,絕大部分沒有干過新聞發言人的事。做了新聞發言人的人,絕大部分沒有新聞傳播基本的理論和技巧,這兩個絕大部分就構成了我們這一個地帶的這種人才的奇缺和不勝任——無論是當教授的來培養,還是當過新聞發言人去培養都不行。本報記者 張弘
【職業定位】
發言人挨批是正常的
新京報:現在有一個現象就是,新聞發言人代表部門發言,有時候也可能表現為代表部門挨罵,甚至要代表部門來接受一些懲處,比如去年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勇平后來調離了這個崗位。你覺得這種現象合理嗎?
王旭明:新聞發言人代表自己所供職的機構發言,他所代表所供職的機構發言以后,得到了表揚或挨了批評,這都是很正常的。借用汪國真的一句詩就是“既然你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新京報:在黨政機關做發言人,評價新聞發言人是不是優秀,標準是不是要看領導是否滿意?
王旭明:這應該是一個標準。新聞發言人是職務行為,他本身就是供職于他所服務的部門,如果他所服務的機構的領導不滿意,這個發言人還怎么干?
新京報:新聞發言人會有來自領導和公眾的雙重壓力,但新聞發言人作為一個官員,是不是來自領導的壓力更大一些?
王旭明:都有壓力,具體事情具體分析,不好統一做判斷,這不是絕對的。作為一個發言人,必須要有較高的政治素養和政策業務素養,還有其他多方面的素養。如果一個只會在官場混,講官話,和上級打交道,溜須拍馬,道德素養很低,不要指望這個人能發好言。
新京報:如果對新聞發言人制度進行立法或制定一些有關新聞發言人的規章制度。你覺得優先要解決的是哪些問題?
王旭明:優先要考慮的,是把《條例》變成國家信息公開法,有條例的形式變為法律的形式,如果應該公布的信息沒有公布,或者錯誤地公布,那要追究有關公布者的責任,以及批準公布的有關負責人的責任。其次,對新聞發言人要趕緊走職業化的道路,不能到一級官位后來兼職做新聞發言人,發言人是職業化的行為,不是職務化行為,要由現在的職務化行為迅速轉化為職業化行為。
第三,干得好的要有出口制度,要提拔任用,要提升;干得不好的,干得差的,要批評,要降職。而不是相反,干得不好的,還長期在這個位置上,甚至還被提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