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月2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沃頓商學院旗下電子雜志《沃頓知識在線》近日撰文稱,谷歌更改隱私政策的行為引發了廣泛爭議,歐盟和美國的監管機構就率先要求谷歌暫停這一隱私更改政策。然而無論是從法律還是文化角度分析,大西洋兩岸的沖突都各不相同。而谷歌短期內則不會停止收集數據。
以下為內容全文:
作為美國喜劇《宋飛傳》(Seinfeld)里的主要角色之一,喬治-科斯坦薩(George Costanza)肯定會痛恨谷歌的新隱私政策。當發現他的未婚妻跟朋友的朋友約會時,科斯坦薩一定非常痛苦,這使得他把生活中相互毫無關系的事件重新組合起來,并導致他的“生活世界互相發生碰撞”。他對著介紹他倆認識的杰瑞-宋飛(Jerry Seinfeld)怒吼道:“難道連你自己都搞不清楚‘生活世界’理論嗎?這是常識!誰都知道應該把不同的生活世界隔開。”
這話應該對谷歌說。
谷歌在今年一月末表示,3月1日,這家搜索巨頭計劃拋棄60多種不同的隱私政策,讓所有服務都遵循同一個指導方針。這種融合將導致YouTube、Google+、Gmail、谷歌搜索和其他谷歌產品之間的隔閡消失,意味著谷歌可以將一個網站中搜集的數據應用到該公司旗下的所有平臺中。按照谷歌的說法,這一計劃的目標是“創造一個真正簡單、直觀的用戶體驗”,在旗下所有產品中將用戶當做“一個人來對待”。
沃頓商學院客座教授、紐約大學數字經濟研究中心聯席主任艾寧德亞-高斯(Anindya Ghose)指出:“這條消息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我們的數據已經超出了我們最初提交這些信息時對其使用范圍的預期。也就是說,在一個環境下提供的數據現在可以被用于另一個環境。這種不同環境的數據分享方式引發了隱私擔憂。”
谷歌的這一聲明是在線平臺與平臺用戶之間所發生的最新一輪摩擦。隨著網絡社交平臺的擴張,信息搜集技術的提升,以及在線廣告主不斷開發出定位消費者的新方式,谷歌這樣的企業必須積聚更加豐富的數據才能保持競爭力,這就導致他們與那些擔心隱私泄露的用戶之間產生了摩擦。
口水戰增添趣味
雙方之間的緊張關系已經日趨升級,并導致部分公司開始無視自己的隱私標準,甚至將其看作是一種營銷手段。就在谷歌發布聲明后不久,競爭對手微軟就發布了一則廣告,吸引用戶轉用它的服務。微軟企業溝通部門副總裁弗蘭克-肖(Frank Shaw)在博客中宣布這一廣告時表示:“谷歌的計劃只能使用戶控制自己信息變得更加困難,根本無法簡化難度。我們采用了不同方式——我們希望保護你在網上的安全性,讓你控制自己的數據,讓你自己選擇將數據存儲在硬盤還是云服務器,或是同時存儲在這兩個地方。”
谷歌也立即通過博客回應稱:“我們的隱私控制沒有變化。我們的用戶可以:編輯并刪除搜索歷史;編輯并刪除YouTube觀看歷史;使用我們種類繁多的賬戶登錄服務;使用Google Dashboard和我們的Ads Preferences Manager查看我們收集了哪些數據,并管理這些數據的使用方式;如果想要從我們的服務中刪除信息,還可以使用我們的數據釋放服務。”
這場針鋒相對的口水戰給隱私大戰增添了幾分趣味。在上一輪大戰中,谷歌原本已經獲勝。高斯指出,Google+最初的吸引力在于“Facebook的隱私政策存在漏洞。很多Google+用戶都是從Facebook跳槽過來的,但這肯定會令Google+的早期用戶非常失望。”
歐美率先發難
這種“世界相互碰撞”的現象不僅發生在谷歌的生態系統中,線下世界也在所難免。全球各地的立法者和監管者都在爭相研究谷歌合并隱私政策對各自管轄區域產生的影響。
1月26日,8名美國國會議員致信谷歌CEO拉里-佩奇(Larry Page),要求他澄清谷歌新隱私政策到底意味著什么。幾天后,歐盟監管機構也要求谷歌“暫停”隱私政策合并計劃,等待歐盟數據保護工作組( Article 29 Data Protection Working Party)的評估。 但谷歌對此表示拒絕,并聲稱已經將此事通知了3.5億谷歌服務賬戶持有人,并與監管機構進行過溝通。谷歌在給歐盟監管機構和美國立法者的回信中表示,新的政策不會影響現有的隱私設置,公司只是以新的方法合并了隱私設置,并不是為了收集更多數據。
沃頓新媒體總監肯德爾-懷特豪斯(Kendall Whitehouse)表示,有時候聚合的信息數量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以公開記錄、電話簿和法庭文件等多種形式的個人數據已經公開存在多年,然而卻很難被匯集到一個地方。但今非昔比,所有的公開記錄都可以通過互聯網查看。懷特豪斯指出:“每一條信息都是公開合法的,但如果被聚合起來,便可能令人感到毛骨悚然。”
多數網絡平臺都表示,它們不會與廣告主分享可識別的個人身份信息。但多項研究顯示,即使是匿名,仍有很多數據有時被用于識別個人身份。懷特豪斯表示:“隨著你的信息逐漸聚合,你將變得越來越透明……聚合到一定程度,匿名就不復存在了。聚合到一定規模,情況就會發生變化,而且很可能還需要額外的監督。” 谷歌的隱私合并政策引發了人們對數據聚合程度的質疑。
新政策突顯爭議
沃頓商學院法律研究和商業道德教授安德里亞-麥特維申(Andrea Matwyshyn)認為,谷歌的隱私政策合并“將被當做數據隱私和數據庫監管的臨界點來分析。” 麥特維申指出:“消費者以前從沒有預料到數據整合會達到如今的這種程度,盡管尚未感受到因此產生的所有后果,但他們已經感覺很不舒服了。”
麥特維申表示,谷歌的新政策凸顯出“在商業領域里存在的一些本質上的爭議,包括用數據庫存儲信息意味著什么,我們如何利用數據盈利,以及用戶有權獲得何種隱私保護。”很有一些問題目前尚無法得到解答,比如用戶應當保留多少隱私,他們對公開信息的整合和分享擁有哪些合法權利,以及用戶是否可以通過合法手段避免自己不同的網絡世界發生碰撞。
麥特維申指出,“有一些與身份相關的突出問題”仍未得到解答。正如在《宋飛傳》中,喬治-科斯坦薩的世界發生碰撞時,“戀愛的喬治”威脅要摧毀“獨立的喬治”一樣,如果一個一年級的老師利用周末參加搖滾樂隊演奏,那么當他的網絡生活相互發生碰撞后,這位老師想要在現實世界中同時保持雙重身份恐怕也將變得更加困難。
麥特維申指出:“我們在生活中的不同時期擁有不同的身份,或許我們希望保持不同身份的相互獨立性。”隨著數據整合趨勢愈演愈烈,以及不同網絡世界之間的聯系性增強,“我們正在失去在不同環境中自主選擇身份的能力。”
文化、法律存差異
無論是從法律還是文化角度分析,大西洋兩岸的沖突都各不相同。麥特維申指出:“互聯網的固有特性當然是其跨國性,但監管問題,尤其是針對數據隱私的監管,卻一直是‘因地制宜’。從文化上講,歐洲的用戶與其數據之間的關系,與美國存在著根本性的差異。”
在歐洲,個人對自己的數據擁有更多的控制權。例如,在北歐諸國中,如果在博客中發布好友就醫的信息就會被視為侵犯隱私。麥特維申表示:“而在美國,如果你的好友發布你在就醫的消息,可能會被認為不當或對此事的判斷力不佳,但不會帶來什么嚴重后果。所以,文化和法律起點都有很大差異。”
以前在美國,企業并不將所搜集的數據視為有價值的商品,并直接將其丟棄。但隱私擔憂卻正在開始改變這種狀況。麥特維申指出:“如今,美國顯然也已經意識到數據的價值,并且更加深刻地意識到,數據從消費者向企業傳遞的過程本身就是價值傳遞的過程。美國也逐漸開始在這方面借鑒歐洲模式,將隱私視為與用戶身份以及權利控制相關的內在屬性。與此同時,歐洲也在借鑒美國模式。”
麥特維申稱,這兩種模式相互借鑒的結果還有待觀察,但有一件事情是明確的:谷歌短期內不會停止收集數據。
爭議難以解決
沃頓法律研究和商業道德教授凱文-維爾巴赫(Kevin Werbach)表示:“我認為,改變隱私政策恰恰是谷歌決定正視現實的集中表現。Gmail和Google+等使用個人信息最活躍的服務已經不再是谷歌的邊緣性產品,它們已經成為谷歌的核心產品。”
維爾巴赫表示,隨著谷歌憑借Google+進軍社交網絡,“該公司已經做出了決策性調整。” 維爾巴赫指出:“與社交網絡相比,搜索引擎更容易在用戶隱私方面占據主動權。專注于社交媒體意味著你需要收集大量隱私信息,這類信息的使用必然與你為用戶提供的功能相關。這還意味著要在其他服務中利用‘社交圖譜’,從而進一步推動信息分享。這也是Facebook一直以來的主張。”
但維爾巴赫指出,在更改隱私政策過程中的信息透明化方面,谷歌還是值得稱贊的。而且該公司也向用戶闡明了更改政策對后者的公平性。維爾巴赫稱:“谷歌正在與Facebook、微軟和蘋果等展開激烈的市場競爭,這些公司在某些領域比谷歌做得更好,也更愿意與用戶進行交流和溝通。這使谷歌很難忽視更改隱私政策過程中的商業壓力。”
沃頓運營和信息管理教授肖恩德拉-希爾(Shawndra Hill)表示除了更好地利用數據以外,,谷歌幾乎別無選擇。希爾指出:“從戰略上講,如果想與Facebook競爭,谷歌就必須充分利用手中的數據。”通過整合從多個平臺上搜集來的信息,谷歌已經加強了自身對廣告商的價值。
希爾補充稱:“從本質上講,谷歌還是要通過廣告賺錢。而競爭對手同樣如此,所以谷歌總是會想方設法地收集更多數據,并更好地利用數據。這正是谷歌一直堅持的做法——努力找出向用戶發布廣告的更好方式。只要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有關隱私和用戶從這類服務中獲得的價值之間的爭議就會一直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