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分散、記憶力退化、想象力被腐化、創造力被扼殺……誘人的海量網絡信息以壓倒之勢向我們裹挾而來,人類正被自己頂禮膜拜的信息技術逐漸異化,淪為信息囚徒。如何破網并順利前行,如何贏得這場在劫難逃的人機之戰?
網絡:全民的癮品
我有個在上海工作的同學,頗有浪漫主義情懷,見面聊天時,他說起自己一直有個純樸的想法,想去國內最落后的地方和當地人生活兩年,每天看著太陽東升西落,看小草怎么發芽,看花蕾如何破苞,自然原生,田園牧歌。暢想結束,他仍加了一句:還要帶上電腦和網卡。
過田園生活一直是很多人的夢想之一,但似乎沒有多少現代人愿意放棄現有的生存環境,像原始人一樣到最優美的世外桃源生活。這個隱藏在人們內心深處的小清新理想,不過是當代版的葉公好龍。
事實上,在尚未覺察中,我們已經中了這個時代最強大的癮——網絡。我們不再記得朋友的電話號碼,每個網頁瀏覽不到5秒,沒了百度不知道自己下一句話該說什么,大腦只能跟著鼠標的敲擊進行啟動運作。
像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中憂慮的那樣:“人們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技術。”而現在,這技術等同于網絡,我們越來越依賴虛擬網絡所創造的一切。
門戶網站、博客、SNS社區、微博……這些東西帶來了洪水般令人招架不住的信息量。一旦你不知道,仿佛就是落伍,就會被周圍人邊緣掉。
“知之為知之,不知百度之。”思考、分析、判斷、自省,這些能力不知不覺在死去的時間里被我們逐漸丟失了。即使,你的觀點可能有點糟糕,但是,現在獨立想出這個觀點的能力也在一點點失去。
人們已經無法想象沒有電腦、沒有網絡的生活,我們好像患上了某種強迫癥,一遍遍地刷新狀態、一次次地點擊翻頁、一輪輪地延伸鏈接……即使片刻的斷網也會令我們心緒不寧,好似陷入某種焦慮之中,害怕錯失某條重要的信息,害怕自己因此與外界隔絕孤立。在越來越強大的網絡信息面前,我們越來越措手不及,越來越被機器所主宰。
沉淪:溫水中的青蛙
為什么會思考的人類這么輕易地被電腦的諂媚所蠱惑?赫胥黎已經給出了答案:“現代人熱愛技術,如此熱愛,以至于我們都愿意變成他們。”
人工智能領域的先鋒馬爾文·明斯基在十幾年前就曾戲謔道:“大腦不過是一種肉做的機器。”顯然,現在我們脖子上這個“肉做的機器”已經逐漸不那么好使了。
我們每天都忙于管理生活中的各種信息往來:短信、電子郵件、QQ消息、新聞聚合器等等,時刻要注意避免它們之間可能發生的沖突。《法蘭克福匯報》主編弗蘭克·施爾瑪赫在說起網絡和自身關系時坦言:“假如沒有Google的話,我免不了會出各種洋相,甚至連預約一個修理工進行一些簡單的調查,這樣的事情都做不了。”
施爾瑪赫的擔憂還在于:“需要關注的并非人腦生物學意義上的退化,而是正毀壞著我們的身體和大腦的多任務處理狀態,還有互聯網帶給我們的支離破碎的文化。”
正如前段時間流行的一個段子:原以為玩微博是打發碎片化的時間,結果發現微博把完整的時間都打碎了。“網絡把人的時間切割成了薯片,注意力使得我們越來越多地丟失了自己。”感謝這位德國主編與我們一起自省。
相關理論已證明,當我們從事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中途被打斷,則需要大約25分鐘才能重新回到被打斷前的狀態,而據《紐約時報》的統計,在這個過程中,約40%的人會忘記回去處理之前的事務。“為了制造一個工具,人們首先要有一個想法。但更常見的情況是,人們拿著一個工具首先會想,是不是也可以用來改變自己對世界的看法。”此時,主體與客體,人類與工具間的關系產生了奇妙的錯置。
這無疑是一場災難。人類對電腦俯首稱臣,由著它們指定命運的方向,變成了一只仰望星空的井底之蛙,沉淪在信息的溫池里,在感官享受中逐漸溺死,把每一條信息都當成救命的浮木,天知道也許那只是塵埃。
凈化:數字時代的塵肺
正如《娛樂至死》封面上的那句話:“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在這個喧囂又極具誘惑力的網絡時代,重獲我們的創造力和思維力呢?
讓電腦做它所能做的,從而我們可以自由地做我們所能做的,去認真思考信息的可能性。人們必須認識到,網絡再璀璨,科技再進步,也只是用來實現人類思想和創造力的工具,最重要的人類行為方式的特征是無法預先計算的,使用電腦的目的是通過與其接觸來學習到只有人類可以完成的事情。
文化學者伊利莎白·古費在《回潮》的結語中說:“我們被拖向過去,因為我們關于未來的憧憬尚未成形。”這句話對于網絡時代,大概是很好的總結。當我們大談特談籠統的媒介素養時,是不是也該擁有具體的“網絡素養”:篩選、分類、定制、屏蔽、清理網絡信息,有序管理時間和任務,避免自己的生活被各種外力撕扯成一張破網,避免我們在模糊的認知里潰逃回到過去。
文化時評:
是互聯網讓我們變笨了嗎?
說“網絡至死”,或許有些危言聳聽,但人類為機器、網絡所異化已經不是簡單的玩笑,而是已成為深入我們的生活和精神之中的全民難題。信息爆炸所帶來的顛覆性的認知改變,讓我們在網絡矩陣里產生了短暫的眩暈。
那么,我們是否就能得出結論說,就是百度或者網絡讓我們變笨了?
有句話說得好:“盡信書,不如無書。”任何東西都可能至死,就算是改變人類的科技,也是一把雙刃劍,是浮士德與魔鬼的交易,關鍵在于人們如何運用是否合理和正確。而這一切都無關智力,無關變笨。
互聯網本身并不產生任何內容,它本質上只是把數據由一個端點傳到另一個端點的工具,批評一種信息傳輸方式把人變弱智了,顯然太可笑了。菜刀可以切菜,也可以砍人,用途在人,不在菜刀本身。就算某天,發生了滿街的人都舉著菜刀的恐怖事件,問題亦不在菜刀本身。
網絡使信息傳播越來越迅速,越來越便捷,難免泥沙俱下、糟粕混雜。但是信息傳播的便捷性事實上賦予了信息接受者以選擇權。這就要看互聯網是你用于捕魚的網,還是你作為一條魚被它給網住了。
在人類漫長的進程中,互聯網仍是一個新的參與者,它需要一個發展過程。網絡百科確實假假真真無奇不有,但是你不能否認它在不斷完善和詳盡;谷歌和百度都在通過一步一步的將盡量準確的信息傳達給每一個人,可是總得給人家時間發展。互聯網盡管會帶來一些沒營養的聲音,但只要有不同的聲音,就已經是一個進步了。畢竟回望過去,那個可怕的信息統一的年代并不是離我們很遠。
互聯網只是一個出發點,但我相信,它決不是人類的終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