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消息,今天,資深媒體人楊錦麟做客騰訊智慧峰會專訪間。他表示,傳統媒體必須和新媒體融合,從新媒體的發展求得新的發展空間,不斷探索新的運營模式,否則將面臨一個岌岌可危的嚴峻關卡。
“大數據時代,日新月異的云技術,給包括網絡視頻在內的媒體人提出了嚴峻的話題,只有適者生存,采取因勢而變的營運模式,才能立足于不敗之地。”
楊錦麟說,運營模式必須有新的理念、新的技術、新的社區網絡群體的設計去支撐,否則只是一個剎那的光輝,會被更多更新的運營模式和媒體樣態所取代。
在楊錦麟看來,云技術的開發已經使各種端無縫的嫁接,原來的電視媒體樣態、播出系統和手段都在,只是多了很多新媒體的載體,這個載體是同步出現在一個平臺上。“這是新的開始,是智慧的開始。如果傳統的電視人不注意到這個趨勢,可能會被甩掉。”
楊錦麟透露,自己使用騰訊微博和微信等眾多的騰訊產品,通過這些產品的使用,提高了自身知名度,讓其很振奮。
楊錦麟認為,中國的微博是異化的表現,這個表現已經喪失了部分社交媒體的功能,更多的是信息傳播快捷的便道。“當大環境沒有改變的時候,微博、微信或者是其他的類似的東西,所扮演的自媒體的角色只會增強而不會減弱。”
以下為楊錦麟的專訪實錄:
騰訊科技:各位騰訊的網友大家上午好,今天請來了資深的媒體人楊錦麟先生,先請您跟廣大網友打個招呼。
楊錦麟:各位騰訊朋友大家好,我是楊錦麟,他們叫我資深媒體人,就是年紀大一些,我曾經在鳳凰主持過節目。
騰訊科技:楊先生,今年智慧峰會主題是因勢而變,您覺得今年的數字營銷領域有什么變化?
楊錦麟:我要知道是搞營銷就不來了,我為智慧兩個字而來。因為騰訊是國內很知名的門戶網站,曾經以QQ著稱于世,這兩年它的微博也在蓬勃發展,因勢而變是微信。這幾個東西我都參與過,QQ我沒上過。
正是騰訊這些年在大數據時代的變化,所以它吸引了很多包括我在內的媒體人的關注和參與。
我在騰訊微博也有近三百萬粉絲,幾次跟騰訊的合作,尤其是視頻部的合作都有令人滿意的數據,包括今年1月份在臺灣的大選,以及這次的兩會,做了微博一個小時的客座編輯等等,這些都已經超過一千萬到一千六百萬的點擊率,這讓我很振奮。
我們現在的媒體不是很大,我們借助騰訊這樣的巨人有龐大的收視率群,也希望雙贏。
大數據時代要有什么樣的智慧呢?尤其是日新月異的云技術,日新月異的技術給包括網絡視頻在內的媒體人提出了一個嚴峻的話題,你怎樣做到適者生存,怎樣有因勢而變的營運模式,才能有立足于不敗之地,這是共同關注的話題,也是必須共同面對的話題。
對話題的破解我們期待這次的峰會能指出一條路徑,讓我們有學會的機會。
騰訊科技:新媒體如何擁抱社區網站的變化?
楊錦麟:騰訊的整個微信、微博、視頻網絡可能更關注的運營模式的設計,在原來龐大的QQ群那樣一個相對年齡段受眾比較年輕的,很難滿足騰訊現在發展的要求,視頻網絡的受眾應該是年齡化,我現在關注的是新媒體如何發展,是傳統媒體如何從新媒體的發展求得新的發展空間,這個問題解決不了,傳統的媒體尤其是電視媒體就面臨嚴峻的瓶頸,這個瓶頸不跨越會被新媒體取而代之。我是帶著這個話題參加騰訊智慧峰會的,也給從事傳統媒體的同仁也帶來一些啟示。
騰訊科技:有沒有具體的經驗分享,比如說傳統的媒體如何應對這種變化?
楊錦麟:今年3月17日釣魚臺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有個機會在新媒體和馬化騰(微博)一起探討這個話題,我發言的主題是走進電視2.0時代,假設現在是電視1.0,如果沒有辦法和新媒體進行有機的結合,傳統的電視媒體它就面臨一個岌岌可危的嚴峻的關卡,我這個話是有充分的依據。
因為我們也知道2012年手機電視或者是網絡廣告的收入,已經和紙媒體齊平,網絡媒體的廣告提升的技術量是以兩位數往前走,電視媒體的廣告的收復量維持不變,但是是呈現下滑的趨勢。
如果沒有廣告業的支撐,任何的媒體都難以持續發展,媒體的經營者和管理者不能不注意到這個形勢。所以騰訊或者其他的本土網站,或者以網絡新媒體發展作為主要的路線,必須要有不斷地去探討新的運營模式。
這個運營模式必須要有新的理念去支撐,新的技術去支撐,新的社區網絡群體的設計去支撐,否則的話任何一個剎那的光輝都只是瞬間,會被更多更新的運營模式,更新的媒體樣態所取代。
騰訊科技:現在視頻網站和視頻媒體的興起,是不是對傳統的電視媒體的廣告有很大沖擊?
楊錦麟:我相信會的,今天騰訊智慧網站開場的氣勢和現場的視頻的設計,可以看到多媒體的樣態,有現場的視頻直播,質量比最優秀的電視臺同步的播出是更強的,當我們的演講者是用蘋果手機和平板電腦做提示器,我們的微博有同步的反響,這是很可怕的。只是很可怕的開始,不能說是顛覆,只是個發展。
因為原來的電視媒體的樣態,播出的系統和手段都在,只是多了很多新媒體的載體,這個載體是同步出現在一個平臺上的,這是新的開始,這是智慧的開始。如果不注意到尤其是傳統的電視人不注意到這個趨勢,可能會被甩掉。
騰訊科技:包括手機端各種的端未來是全部整合?
楊錦麟:云技術的開發已經使各種端成為可能,各種端無縫的嫁接和收視和表現,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任何一個營運模式建立在新的媒體表現的樣態、平臺和載體去設計,否則的話就會落伍。
騰訊科技:從去年或者到今年這一兩年的時間,最熱的是微博,有人說是對傳統媒體而言,微博是個機遇,也有人說微博是致命的利器,是危還是機呢?
楊錦麟:我認為有危有機,如果把任何為都視之為機,任何媒體都有重新開始增加自己競爭力的可能,我想沒有單純的機也沒有單純的危,只是看經營者如何把握。這是大浪淘沙。
騰訊科技:最開始報刊、電視、網絡媒體包括四大門戶媒體的崛起,改變了原來傳統媒體的格局,隨著微博和社交網站的興起,未來社交媒體將取代傳統的媒體或者是門戶網站的地位,您是否認可呢?
楊錦麟:中國社交媒體的成熟會受到很多的限制,QQ群是個雛形但是很難成熟,往前走會遇到瓶頸,海外的Twitter、Facebook很可能會遭到挑戰,中國微博是異化的表現,這個表現已經喪失了部分社交媒體的功能,更多的是信息傳播快捷的便道,是因為我們相對的媒體的表達的空間眾所周知的限制而所導致的,產生了新的點。
當大環境沒有改變的時候,微博、微信或者是其他的類似的東西,所扮演的自媒體的角色只會增強而不會減弱。
我作為媒體人借助微博更多的不是社交,我不需要利用這個做社交,也許在境外有Facebook有Twitter不需要,但是在中國大陸特殊的國情,尤其是新聞大氣場之下,微博、微信更多是具有自媒體的作用,如果加上自己本身的視頻的制作的功能,我覺得包括我這樣的所謂的資深媒體人,就必須面對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這個時代叫自媒體和準時代。
騰訊科技:自媒體是未來隨著技術和趨勢的推進,視頻、文字、圖片也會進來,整個媒體形成了各種端和技術,全方位整合這樣的趨勢?
楊錦麟:我會給任何的媒體的存在預留一個空間,任何一個媒體的存在一定有必然性,盡管我們也看到國際金融風暴之下的很多子媒體,尤其是著名的國際媒體紛紛轉向了網絡版或者是關門大吉,或者是被其他的媒體取代,從中國的老百姓的閱讀習慣來說,紙媒體存在的空間依然存在,傳統的電視媒體黃金歲月已經過去了,但是能有固定的受眾。
只是受眾年齡偏大,但是受眾是存在的,我們很難想象,也許我們拿著蘋果手機和平板電腦去廁所,但是很難想象年齡偏大對高科技不掌握的人,可能更習慣帶上報紙和雜志去享受個人空間。
一個多樣態的時代不能夠有一家獨大,這違反了高科技時代同時所產生的效應。只是通過一個東西來整合而產生一種社交、社區、服務的定向,我想騰訊也罷,其他的網絡媒體要思考營銷模式和盈利模式的空間,往這個方向考慮更現實。因為新生的媒體會有咄咄逼人的態勢,但是我不喜歡。任何的媒體成長過程中過度的囂張一定會受到市場和其他規律的懲罰。
騰訊科技:現在國外的媒體收費的渠道,國內收費為什么一直推行不下去?
楊錦麟:因為老百姓工資低,消費的模式還沒有培養起來。當一份報紙是一塊錢,怎么會為特定的東西去做支付的自覺呢?我們覺得歌華系統有些頻道是收費的,但是收費的頻道是不是每個用戶都樂意呢?
因為有消費上的心理的落差。我想隨著中國老百姓的工資水平的提升,消費觀念的改變,這種互動的電視、收費的頻道會慢慢成為人們習慣應用的手段。現在的前提是觀念沒有改變。工資水平還相對的低下,可能會把錢花在支付房租或者是房貸上,或者是其他的方面。不會去文化的享受和咨詢的享受是必須付費的,我們被體制慣怪了,長期很多公共電視是不去收費的。
而且你的節目的內容是不是獨一無二,節目內容是不是足以讓人愿意掏錢,這個東西還要個過程。
騰訊科技:作為一個資深媒體人,包括移動互聯網非常的興起,各種新模式洶涌地出現,您看好哪類的新模式。
楊錦麟:我可以分享當了執行臺長之后的感覺,我每天看電視時間是有限的,甚至有一段時間幾乎不看電視。我不需要電視,因為在PC就可以看到,我的IPAD和手機上就可以看到,有很多無縫收視的載體就不需要看電視了,這就是時代。我們必須應用才能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處,才有存活的可能。這是無情的高科技的年代,如果不去適應它就會被甩掉。
騰訊科技:因為時間關系今天的訪談到此結束,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