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扶貧基金會做事的朋友在一次會議上說,給曹德旺做事真是很累啊。
可以說,曹德旺把他的商業經驗,用在了公益慈善上。第一,他懂得對于自己不那么擅長的事情,或者精力照顧不過來的事情,要進行“外包”。
其次,作為一個公益服務的“采購商”,他對于公益服務的供應商非常挑剔。經過長期觀察才選擇了他認為較值得信任的一家基金會作為合作伙伴。
而且還把討價還價的技巧用于服務購買,利用自己的大宗采購優勢,把管理費從官辦基金會通常提取的8%-10%,壓到3%,捐出兩個億,也就是600萬元給扶貧基金會做工作經費;對于自己的捐贈同時還帶有其強烈的理念要求,需要服務供應商按照其理念提供定制服務,曹先生要讓扶貧款分發到真正的弱勢群眾手中,“當官的不能給”;最重要的是,曹德旺先生特別重視服務采購的質量,要進行抽樣監督。而且制定了處罰條款。
在有些人看來,曹德旺這樣顯得太斤斤計較了,不像我們經常看到被媒體宣傳的那些樂善好施者,比如有的人,拿上一麻袋鈔票,去災區大街上見人就發,還有人只是響應政府號召,把錢捐了,在頒獎會上戴個大紅花,捐完就不聞不問了。
而在我眼里,曹德旺的行為是真正的值得尊敬,因為我相信一個賺錢賺得干凈的人,一定也會用錢用得干凈。有些捐錢捐得糊里糊涂的人,不是真糊涂,而是往往有很多擺不上臺面的訴求。
一個本分的企業家,靠正當的企業家精神,胼手胝足,錙銖必較,積累下來的財富。他會明白他的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他想回報社會的時候,當然會希望捐贈的每一分錢,能夠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這樣的人捐款怎么可能不問效果?
這方面曹德旺先生做出了表率。
甚至可以說曹德旺這樣較真兒的捐贈者,才配得上慈善家幾個字,因為他不僅捐出了錢和愛心,更捐出了他的管理經驗和智慧。
他是真正“用心”的捐贈者。
郭宇寬(清華大學經濟所博士后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