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教育家顧拜旦被公認是現代奧林匹克的創始人, 1892年 11月25日,在慶祝法國體育運動協會聯合會成立5周年大會上,顧拜旦第一次公開和正式地提出創辦現代奧運會的倡議。顧拜旦在其長達29年的國際奧委會主席任期內殫精竭慮,對奧林匹克運動的生存、發展與創新作出一系列重大貢獻。
國際奧委會是一個國際性、非政府、非盈利組織,享有領導奧林匹克運動和決定一切有關問題的最高權力,“非職業化、非政治化、非商業化”是顧拜旦早在現代奧運會創辦初期提出的基本原則。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以前,舉辦奧運會所需費用的主要由舉辦城市和所在國家的政府承擔,但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奧運會規模、影響的日益擴大,顧拜旦富有理想主義色彩的三條基本原則這些年來逐漸被打破。
事實上,從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始,商業贊助就一直伴隨著奧運會發展。 1896年,雅典首屆奧運會組委會就遇到了嚴重的經濟困難,希臘慈善家阿維羅夫無償提供重資修建體育場。直到1960年,羅馬奧運會與電視媒體牽手,奧運會電視轉播收入開始成為國際奧委會的主要經濟來源。馬羅奧運會首次在歐洲18個國家進行直播,據了解,當年僅美國地區的奧運會電視轉播權就賣出了40萬美元的天價。
1988年漢城奧運會開始,國際奧委會逐漸掌握了銷售電視轉播權的主動權,奧運會電視轉播營銷的巨大潛力逐漸被充分釋放出來。 90年代以后,奧運會電視轉播權銷售進入繁榮發展階段。國際奧委會再次明確了電視轉播權的權利所屬,成為奧運會電視轉播權的銷售主體。
據各大媒體報道,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電視轉播權營銷成為國際奧委會收入的最大來源。包括美國NBC、歐洲廣播聯盟、日本NHK廣播公司、韓國Korea pool、澳大利亞Channel 7等媒體大亨均付出了幾千萬到上億美元的費用購買奧運轉播權,北京奧組委從國際奧委會所開發出來的電視轉播權收入中,搬回了超過8億美元的“金山”,按照當年的匯率計算,約合人民幣60億元。
在這樣的一個起點之上,2012年倫敦奧運會報道中新媒體占比則更加驚人,根據國外媒體報道,NBC在YouTube上推出超過3500小時的視頻直播內容,而英國BBC電臺也將推出超過24個不同頻道,據了解,奧運會電視報道權此次共賣出數十億美元。作為此次倫敦奧運會中國大陸及澳門地區新媒體播出機構的中國網絡電視臺,對全部5600小時的奧運賽事進行直播,包括電視上無法看到的4000多個小時賽事,是中國奧運報道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賽事直播。現場報道上,中央電視臺與中國網絡電視臺一起,向前方派出多達500名記者和30個采訪組。這在新媒體報道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隨著新媒體勢力的崛起,讓新媒體傳播方式充分滲透進奧運會的傳播過程中。據了解,目前,在中國大陸和澳門地區奧運會新媒體轉播權為中國網絡電視臺(CNTV)獨有,其他任何新媒體機構尚未得到國際奧委會的相關授權許可。本屆倫敦奧運會期間,以IP電視為代表,進軍奧運會報道的中國網絡電視臺(CNTV)在中國大陸和澳門地區向用戶播出的奧運賽事和奧運節目長達626.9小時,收視時長累計655.1萬小時。媒體猜測,新媒體轉播權營銷將成為驅動奧運會轉播權銷售的新型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