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的“戾氣文化”愈演愈烈。過去一年,互聯網圈先后爆發“小三大戰”、“京東蘇寧價格戰”、“三百大戰”等諸多大大小小的商業沖突,其中,參與者頻頻利用網絡輿論相互攻訐,或明刀明槍互掐,或暗處謠言傷人,“口水仗”漸成中國互聯網一大特色。
這種現象直接導致了“口水仗公關學”興起:如何利用社交媒體發起輿論戰,從而吸引眼球甚至攻擊競爭對手,正成為許多人熱衷的研究目標。
社交媒體傳播快的特點確實為企業營銷提供了絕佳的平臺,現實中不乏成功的網絡營銷案例。這些成功者的故事中除了必須了解社交媒體規律,還必然有某些共同點,比如誠實和尊重用戶。沒有人喜歡把用戶當傻瓜的企業。
但互聯網企業的“口水仗”卻已嚴重變味,成為某些“聰明人”操縱輿論忽悠用戶的武器。更令人擔憂的是,一些短視者從幾場著名的互聯網公司大戰中“獲益匪淺”,極度迷戀“口水仗”的強大威力,認為這是顆低成本營銷的靈丹妙藥。
事實果真如此嗎?京東蘇寧價格戰可謂互聯網“口水仗”的經典,不僅社交媒體上熱議如潮,更在一夜之間成為全國媒體的報道頭條。但后果卻是自傷其身:用假大空的言論挑逗、欺瞞輿論,用小手段欺騙用戶,最終反被揭穿,品牌形象大跌。
表面喧囂的網絡輿論戰過后,真正吸引用戶的仍是產品和服務本身。中國互聯網企業擅長靠營銷搏眼球,但過于迷信營銷卻是經營企業大忌,由此而失敗的案例比比皆是,無論是早年的“快公司”PPG,還是今年失利關門的幾家電商,都錯以為靠廣告靠營銷做大規模是致勝王道,實際上陷入了迷途。
即使是挑起“小三大戰”、頻頻參與“口水仗”、被視為公關高手的周鴻祎(微博),其同樣也是極度重視產品細節的高手。如果效仿者僅“學習”到一點公關皮毛就意識找到了武林秘籍,顯然是南轅北轍。
很難期盼中國互聯網的惡性競爭文化短期內得到凈化,由此付出的代價也是沉重的:中國互聯網的創新很可能長期維持在低水平層次上。如果還有企業能夠在這種環境下迅速成長為下一個重量級玩家,可想而見,他成功的要素絕對不會是炒作輿論或攻擊對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