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電視是互聯網企業又一塊可挖掘的處女地嗎?至少樂視相信這一點。這家視頻網站宣布將推出自有品牌的電視產品樂視TV超級電視。
小米手機借鑒蘋果經驗一夜成名,使國內的互聯網企業和硬件企業看到了互相融合的巨大威力。“小米迷戀癥”也開始延伸到國內電視行業,小米科技CEO雷軍(微博)甚至經常接待前來拜訪的電視企業的高層,這些電視機企業希望可以觸類旁通,將智能手機這種互聯網+硬件的融合復制到智能電視中。
過去幾年,蘋果、谷歌(微博)包括三星、索尼在電視機都試圖引入互聯網的概念,并計劃推出這一融合產品。但智能電視并未像智能手機那樣風生水起,而是發展得不溫不火。即使像三星在智能手機和彩電兩條產業鏈都擁有從操作系統、芯片、屏、應用等豐厚資源的企業,也未能很好地將手機與彩電貫通,推出跨界產品。
同樣賦予了“智能”,智能電視的用戶體驗遠不如智能手機。創新工廠董事長李開復(微博)甚至稱目前的智能電視使用率只有10%。
從目前基于Android系統開發的智能電視來看,絕大多數智能電視的應用都是手機應用的翻版,但手機私人性、可移動的屬性,與彩電公共的、固定放置的屬性決然不同,將手機應用生搬到電視機中,反而讓智能電視變得累贅,有些電視機被業界稱為雞肋。海信電器總經理劉洪新亦表示,不少智能電視越做越復雜,已經背離了智能的最初涵義。
再者,電視相比手機而言壽命更長,一般是5-10年,用戶更期望電視機是個成熟的產品,而非像手機那樣不停更新操作系統。將手機的理念復制到電視機中顯然格格不入。
樂視聲稱通過“硬件收入+內容收入+應用分成+終端廣告”的模式改變電視的傳統玩法,充分運用互聯網營銷模式。但事實是,互聯網和硬件在電視機產業中,如果沒有找到融合屬性的應用模式,樂視所指的應用分成在短時間內很難實現。雖然國外品牌三星、LG、松下、索尼、夏普和國內企業長虹、TCL、海信、創維、康佳等電視企業近兩年內紛紛推出了智能電視,但收入來源仍靠硬件。而在彩電硬件上沒有任何資源的樂視欲短時間內在收入上有所體現并非易事。
樂視目前唯一的優勢來自于內容,這是可獲得收入來源的部分。不過,從樂視現有的收入比例來看,60%以上仍是版權分銷。而樂視智能電視在未來能擁有多少用戶決定了其要實現的終端廣告收入,但這一切都還只是未知數。
樂視或將可以通過合作解決電視機的物流、售后和服務等復雜問題,但整體而言,用“小米模式”做智能電視的難度遠高于手機,況且是由過去缺乏產品基因的公司來做。樂視進一步需要證實的事情顯然還有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