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1月2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著名創業孵化器與加速器YC創始人保羅·格雷厄姆(Paul Graham)就創業思路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下面是文章全文:
創業的思路并不是單純地去想如何找到創業的點子,而是需要尋找問題,尤其是自身存在的問題,這一點是非常關鍵的。
現在最好的創業思想里面有三點是公認的,首先是一個企業的創始人最想要的是什么;其次創始人能夠做到什么;再次,有多少人能夠意識到他們的工作是有價值的。微軟、蘋果、雅虎、谷歌(微博)和Facebook等互聯網巨頭在創業之初都曾考慮過這三方面的問題。
問題
為什么著手解決一個你自身存在問題非常重要呢?因為和其他的問題相比,自身存在的問題是肯定存在的。從邏輯角度講,一個創業者最應當干的事情就是解決那些存在的問題。而到目前為止,創業者最常犯的錯誤就是解決那些虛無縹緲的問題。
我曾經就犯過剛才提及的錯誤。那是在1995年,當時我開了一個公司,想把畫廊的藝術品搬到網上銷售。但是,很多的畫廊對此并不感興趣。當時的癥結所在并不是網上銷售藝術品的模式出了問題,可我并沒有意識到,還花了半年的時間解決這個問題。到最后,當我自以為網上模式可以了,應該讓消費者掏錢下單的時候才知道他們根本不感興趣。這時我才意識到自己的想法已經脫離了現實。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才接受這一事實。此后,我就開始著手研究軟件領域,因為這才是消費者需要的,也是現實世界最有前景的創業領域。
為什么會有很多的創業者花費很大的精力在一個消費者根本不感興趣的領域呢?因為他們剛開始起步的時候就一門心思的去想創業的點子了。這樣做會有兩層危險:一是找到一個好的創業點子的幾率非常的小;二是很有可能會想出一個不靠譜的點子,并自以為是的為之陶醉,最慘的是還非常努力地付諸實施了。
我們通常會將這些不靠譜的點子稱之為臆想或者杜撰的創業點子。想象一下,在一個電視劇里面,主人公一心想著去創業,那么編劇肯定會給這個主人公寫一些與創業相關的劇情。可是實際生活中,想出一個好的創業點子是非常難的,并不是看些創業書籍或者咨詢一些創業成功者就能想出來的(除非他們非常幸運)。所以,編劇會杜撰一些聽起來非常好的創業思路,可實際上并不怎么樣,甚至有可能會是很糟糕的思路。
舉個例子,創建一個專門針對養寵物的人群的社交網站,這聽起來挺靠譜的。因為養寵物的人群還是比較龐大的,而且他們都非常在意自己的寵物,并會為此花很多錢。而且肯定會有不少人希望有一個專門的社交網站,能夠和其他養寵物的人相互交流一下。雖然不知道這個龐大的群體里面會有多少人對此感興趣,但只要有2%到3%養寵物的人經常訪問這個網站就已經非常不錯了。這就意味著就會有上百萬的人會經常瀏覽這個網站。而你就可以專門針對這個人群提供服務,或許還能提供一些比較高檔的收費服務。
實際上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有人提出過這種想法,只不過當時不叫社交網站,而是美其名曰:要為某類特定人群創建一個專門的門戶網站。但是,這個創業思路的整體架構非常像“石頭湯”的故事,創業者對外宣稱這是專門為某類人群打造的門戶網站,并且認為這類人群里面會有相當一部分訪問這個網站,然后就憑借著龐大的點擊量賺到了錢。這個創業思路最能吸引創業者的就是統計數據,動輒某類人群達數百萬甚至上千萬之多,一個專門為如此龐大的群體打造的網站肯定會有很多的訪問量。但是有一點卻被忽略了,那就是一個人通常會有多個興趣愛好。比如說,一個養狗的人同時喜歡運動,還喜歡旅游等等,那么按照上文中提到的標準,這個人會被重復統計多次。試想一下,如果我有20個不同的愛好,那么我每天會訪問20個不同的網站嗎?這顯然不可能。
而且這種創業思路在調查期間很容易喪失準確性,如果你想創建這么一個網站,當問及身邊的朋友是否會對這樣的網站感興趣時,很少會有人說:我絕對不會去。他們一般會說:這個點子不錯,或許我會對這類的網站感興趣。即便這個想法真的付諸實施了,很多人依然會認為這個點子不錯。因為他們覺得即便自己現在不想去訪問,可是肯定會有別人去瀏覽的。結果就是統計結果在自身的可信性方面就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鑿井
當一個創業者真的要為一個創業思路付諸努力的時候,至少要確保自己生產的產品有人需要,注意,不是消費者認為他們有一天會用得上,而是他們現在就要用的,可能某個新產品出來之后使用的群體規模還比較小。其實用戶規模小非常好理解,如果有數量龐大的消費群體現在就需要某個產品的話,而且以一個初創企業的能力就能生產的話,這個市場肯定競爭特別的激烈,而且行業標準已經初步形成了。所以,創業者的一般需要面對的就是一種抉擇:打造一種很多人需要,但是每個人的需求量并不大的產品;或者是打造一種只有一部分人需要,但是單個需求量比較大產品。雖然這兩種未必是創業者最好的選擇,但是大多數好的創業思路都跟這差不多。
可以想象一個坐標軸,X軸代表你制造的產品能夠吸引到的使用人數,Y軸代表單個消費者的使用數量。實際上,這個坐標軸能夠很好地代表一個公司的發展規模。如果將一個公司的發展狀況比喻成鑿井的過程,Y軸可以代表井的深度,則X軸代表井的寬度。以谷歌為例,谷歌的發展規模就是一口非常好的井,因為使用谷歌產品的人多達數以億計,而每個人使用到谷歌產品的地方又非常的多,所以谷歌這口井又深又寬。而一個初創公司在發展之初不能希望挖出谷歌這樣的大井,一般的初創公司發展有兩個選擇:挖一口寬但卻比較淺的井(這看起來可能更像一個坑而不是井);或者挖一口比較深但卻比較窄的井。
杜撰的創業點子一般屬于第一種類型,比如說創建一個針對養寵物人群的社交網站,可能會有很多的人對此感興趣。
幾乎所有好的創業點子都屬于第二種類型的,以微軟為例,當初微軟推出的產品Altair Basic發展戰略就屬于第二種,因為當時使用Altair Basic只有幾千人而已,但是這幾千人卻非常需要Altair Basic。三十年之后的Facebook采取的發展策略和微軟一樣,最初Facebook只是針對哈佛大學的學生設計的,受眾也不過幾千人罷了,但這幾千人卻非常喜歡這個社交網站。
所以,當你有一個好的創業點子時不妨問問自己:有多少人現在會需要自己推出的產品或者服務?又有多少人會非常迫切地需要這個產品,以至于他們不在乎這只是由兩個人設計出來的蹩腳版本?如果你自己無法回答這兩個問題,那么這個創業點子很有可能就沒有希望。
實際上,對一個創業者而言,最重要的是井的深度,并不需要太在乎井的寬度,可以這么說,為了追求井的深度必然會帶來一定的副產品——井會比較狹窄。所以說,如果你有一個創業點子能夠吸引某個特定群體非常強烈的使用需求的話,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信號。
雖然一個好的初創企業能夠在掘井時挖的很深是非常好的信號,但僅有深度還是不夠的。如果扎克伯格當初只創建了一個針對哈佛學生的社交網站就不會有Facebook今天數以億計的用戶。Facebook之所以是一個而非常好的創業點子是因為Facebook發展之初定位的小市場群體里面隱藏著發展的捷徑。因為大學生有很多的相似性,如果Facebook能夠征服哈佛的學生就能征服其他學校的學生,所以Facebook可以在大學生群里迅速拓展市場。一旦你拿下了大學生市場,你就會很輕松地讓其他的群體接受自己的產品。
微軟也非常相似,Basic既然能夠對Altair有吸引力,肯定對其他的機器也可以,那么除了Basic之外的語言也會行得通,包括操作系統,應用程序。
從自身做起
那么你怎么才能辨別一個創業點子里是否有捷徑呢?也就是說能否從這個創業點子里面找出發展成為大公司的基因。實際上這非常難做到。房屋租賃公司Airbnb的創始人起初也不知道自己進入的市場到底會有多大。創業之初,他們的目標還是比較小的,就是讓這些房東能夠在假期把自己的空閑的房間租出去,他們當時真沒有能預見這個市場會發展到什么地步,他們只是知道自己在著手干一件事。這或許和比爾 蓋茨、馬克 扎克伯格創業之初一樣。
事無絕對,有時候也能從最初推廣的產品中明顯地看到未來的發展道路。更多的時候很難從最初的產品里面看到未來的發展道路,孵化機構專業人員可以從中看出一些線索,這也是孵化機構的一些特長。但這也要取決于這個創業思路的執行情況和完成進度。
如果你不能預測到一個創業思路里面潛在的發展之路,那在面臨很多的創業點子時怎么選擇呢?答案或許會讓你失望,但是卻比較有趣:如果你是創業的料,你就會有種正確的直覺。尤其是你站在了一個行業的前沿,而且是一個變化很快的行業,當你的直覺告訴你某個項目值得去做的話,很多時候你的直覺是對的。
在哲學小說《萬里任禪游》(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一書當中,作者羅伯特 M 皮爾斯(Robert M. Pirsig)曾說過:你想知道怎樣才能畫出一幅完美無瑕的畫嗎?這非常簡單,先讓自己完美了,然后隨性而畫就可以了。
我在高中時就曾想過這段話,我不確定這個建議對繪畫者有多大的幫助,但是我覺得這段話非常適合創業者。但就經驗而言,想要擁有一個好的創業思路首先要從自身做起,并不斷提高自身能力。
要想站在一個領域的最前沿并不是說你一定要成為推動這個領域前進的人,你也可以成為一個站在領域前沿的用戶。并是不因為扎克伯格是個程序員,Facebook對他而言才是一個再合適不過的創業計劃,更多的是因為扎克伯格將大部分時間花費在了電腦的使用上。如果你在2004年問那些年過40的中年人,問他們是否愿意將自己的生活放在一個半公開的網上,他們肯定會感到驚恐。可是馬克伯格早就習慣了在互聯網上的生活,所以將個人信息放置在網站看起來特別的自然。
保羅 巴凱特(Paul Buchheit)說過,那些處于快速變化領域的最前沿的人生活在未來,再加上皮爾斯的那段話,那你得到的就是:
活在未來,投身于從當前到未來過渡所需要的項目上。
這句話描述了很多的創業公司起步時的愿望。無論是蘋果、谷歌、雅虎還是Facebook在創業之初都沒有預見自己能成為互聯網的巨頭。但他們之所以能夠成為巨頭就是因為創始人處在了領域的最前沿,而且他們看到了現實世界和未來之間存在的真空地帶。
如果你細心總結一下成功的創業者提出的創業思路,就會發現大部分情況是外部的某個事件刺激到了他們早已準備已久的知識儲備。比爾 蓋茨和保羅 艾倫在聽到了Altair之后就想到了我們可以為Altair開發一個Basic解釋器。而Dropbox創始人德魯 休斯頓(Drew Houston)又一次將自己的優盤忘在了家中,當時休斯頓就想:我真的該把自己的文件放在網上,以后就不會有這樣的尷尬了。實際上,當時很多人知道了Altair,也有很多人曾把優盤忘在過家里,但是他們卻沒能成為蓋茨、艾倫、休斯頓這樣的成功者。所以,機會屬于那些有準備的人。只有他們進行了充足的準備,才能夠發現機會背后隱藏的巨大機遇。
在這里,我并沒有使用動詞“想出”創業點子,而是用“發現”。在YC,我們認為創業的思路是創業者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和經歷自然而然地發現的,并不是冥思苦想的結果。這也是大部分成功的創業者創業之初走過的道路。
或許這些并不是你想聽到的,你最想得到是一些創業成功的秘訣,尤其是怎樣才能想出一個好的創業思路,而不是按部就班地按照正確的方向做準備。或許讓你失望了,但事實就是這樣。
如果你自己并沒有站在某個發展迅猛的領域前沿,那你可以盡量向這個方向努力。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人夠聰明的話,基本上花上1年的時間就能在編程方面有所成就。由于一個成功的創業至少會占用你生命中3到5年的時間,所以花1年時間做準備還是一筆非常明智的投資。如果你在尋找一個好的聯合創始人的話,情況更是如此。
或許會有人覺得要站在一個領域的最前沿并不一定非要學編程
,現在其他領域的發展變化也非常的快。但實際上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社會中,僅僅學著成為一個極客都不夠。正如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所言,軟件正在接管整個世界,而且這種趨勢會在未來幾十年里有增無減地持續下去。
知道如何成為一個極客就意味著當你在軟件領域有什么好的創業點子時,你自己知道該怎么樣去付諸實施。雖然現在互聯網成功者并不全是極客,但至少這是一個很大的優勢。當你發現了一個很好的創業點子時,比如推出一個校園版的Facebook,如果你不懂編程,你就只會認為,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思路。而你自己懂編程話,你就會想: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思路,今晚可以試著創建一個最基本的版本。如果你既會編程又是這一項目的目標用戶的話,那就再好不過了。因為在推出測試版本的時候你就可以直接提出意見并動手改進,并作出更好的補充。
關注
一旦你站在了某個領域的最前沿,這就意味著在這個領域里面你已經活在了領先當今社會的未來了,你發掘創業點子的方式將會是篩選那些未來應該有而現在卻還沒有的項目。如果你真的是該領域引領發展潮流的弄潮兒,那這對你而言會是非常簡單的,但是從中篩選出合適的創業思路卻并非易事。所以在篩選的過程當中,在找出那些未來有而現在無的項目的過程當中不能太注重“這個項目能發展成為一個大公司嗎”?等項目發展起來之后有的是時間來檢測這個問題。如果你在起步階段就開始考慮這個的話,一般會漏掉很多好的項目,甚至有可能會將注意力放在那些并不好的創業項目上面。而且當你在篩選過程中,你知道自己所面臨的問題都不是那種沒有答案的難題。因為科技在不斷的發展,幾年之后肯定會有人發現某個創業點子并成就一番事業。可能到那時候你就會問:在別人下手之前我干什么了?為什么我就沒有想到呢?
所以,在篩選的過程當中你需要撥開重重的迷霧,發現最本質的東西。其中最關鍵的一條就是要把現在社會已經存在的東西都理所應當地接受,即便是那些其他人看起來非常荒謬的。因為你如果對每件事都問個為什么的話,恐怕你會將自己絕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一些沒有價值的事情上面了。
對生活中很多現狀都理所當然地接受會給你很大的優勢,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會提升生活的忍耐性。如果你站在科技領域發展的最前沿,你甚至能預見未來幾十年內的科技發展趨勢,但是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情況會讓你感覺到束縛。這就好比一個生活在現在科技世界的人被時間機器(假設有的話)送回到50年之前,這肯定會感覺到科技不發達所帶來的束縛。所以,我們也能理解那些生活在未來的科技弄潮兒在現實社會中的不自在。
如果你能發現正確的問題,你就會覺得描述這種問題會非常明顯,至少對你而言是這樣的。當初我們創建Viaweb投資公司的時候,所有的在線商店都是我們的網頁設計人員一手創建的。當時我們已經發現網絡將會在未來有巨大發展前途。當時一些非編程人員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了,但是那些編程人員專注于為電腦桌面開發一個圖形用戶界面。
其實聽起來或許有些奇怪,按說一個站在領域前沿的人能夠預測到未來行業的發展趨勢,并明顯發現那些具備發展潛力的創業思路。但在實際生活當中,這些本應當明顯發現的創業點子卻是很難發現。
所以,還是我在文章開頭強調的那樣,不要只是單純地去想怎樣才能有一個創業的思路,而是讓自己的大腦充分地放松,尋找自身存在的問題,從完善自我做起。同時,盡可能地站在一個領域的前沿,尋找那些未來該領域發展迅猛而現在卻沒有尚未開發的創業點子。有時候受好奇心的驅使會集中精力去解決一些問題,但是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知道自己所研究的方向大致會有怎樣的趨勢。
即便平時處理的事情再多也要給自己一些時間。或許你可以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學習進度,也就是說以多快的速度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準備的人;但是你卻永遠不會知道觸發你積累的火花什么時候會出現。如果蓋茨和艾倫一心想著早日創業成功,在一個月之內提出了一個愚蠢的方案,那歷史可能就會改寫了。或者是他們按部就班地準備好了,但是提出的好方案要比Altair出現早一個月,結果也不好說了。休斯頓在開發云存儲之前的確干的是一個無法和Dropbox發展前景相提并論的職業,但是Dropbox對休斯頓而言卻是非常的合適,不管是從發展的前景而言,還是從休斯頓自己的技術背景來說。
引導自己去關注好的創業思路的方法就是著手一些看起來非常棒的項目。如果你真的這么做了,你就會自然而然地去想到發掘一些未來會大熱而現在尚未起步的科技。
有時候真的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當你煞費苦心地想提出一個好的創業點子時常常會想出一些糟糕的思路。但是當你著手一些被外界認為是沒前途的項目時卻會收獲一個好的結果。當一個項目或者產品被認為是沒有前途時,一般這樣的項目或者產品已經具備了一些理想創業思路的一切,除了沒被人重視。這樣的項目或者產品一般都挺酷的,而且用戶也會喜歡,只不過是因為無關緊要而沒被重視罷了。但是如果你處在了領域的前沿,預測到了未來的發展趨勢,并著手打造一個用戶喜歡的產品,這樣的產品一般會比外界估計的還要重要。當初微軟和蘋果開發微型計算機時,很多人都認為這個項目沒前途。當時我還記得社會上稱那些擁有微型計算機的人為“業余愛好者”。計算機備份技術剛起步的時候也沒有被人看好,Facebook發展之初也過不是一個針對大學生相互了解的平臺罷了。但就是最初沒被看好的“不重要的”項目成長為了科技巨擘。
在YC,當我們看到一些創業者在努力開發一些在論壇上被認為不重要的項目時就會感到特別的興奮,因為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好項目的預兆。
如果你能從長遠的角度看一下,我們可以把那些站在領域前沿的弄潮兒從“活在未來,著手于未來有而現在無的項目”改為“活在未來,著手干一些有趣的事情”。
學校
對于那些在校的大學生,我經常勸解他們的并不是學一些創業精神,相反我建議他們一定要利用自己在學校的時光好好提升自己,最好讓自己具備預見未來的能力。而讀大學就是一個提升自己最好的機會。我認為犧牲在大學的學習時間去想著如何創業是一種浪費,而且創業之初是最難的。況且學到的也是一些關于創業的比較膚淺的知識,畢竟作為一個學生,很少有機會能真正地了解企業的創建和運作,所獲得的都是一些文字層面的積累。
不同領域的思想交鋒是尋覓創業思路再好不過的源泉了。如果你懂編程,并且開始學習一些其他領域的知識,那就會比其他人更有優勢。因為很有可能你會發現軟件知識可以幫助你解決其他領域的難題。這就是復合型人才的價值所在。如果你是一個想創業的學生,所學專業是計算機科學而不是企業管理,那你會具備自己獨特的優勢。即便進了一個生物科技公司你也會有自己的優勢。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學生一般暑假實習都會去一些計算機軟件或者硬件公司,但是如果你想找到好的創業點子,我建議你去一個和自己所學專業不相關的公司,這樣會極大地拓展你的認知范圍。
或者不要參加任何的課外輔導班,直是一心做自己的相干的項目。微軟和Facebook都是在1月份創建的,我認為這并不是巧合,因為1月份是哈佛的讀書季,學生們已經不上課了,他們都在看書備戰期末考試。而蓋爾和扎克伯格卻在這個時間建立自己的公司雛形。
我建議在校的學生不要一開始就想著自己著手干的項目肯定會成為一家創業公司,因為這有些過于盲目樂觀了。我認為能夠和其他同學一起合作要比一個人單干好很多。我之所以認為大學是一個提升自己能力最好的地方并不僅僅因為大學里有很多的課程,在這之外還有很多人和你一樣想提升自己并期望自己站在某個領域前沿可以預見未來行業發展趨勢。如果你能找到合適的搭檔,那最終收獲的不僅僅是自己最初的設想,還有你最信賴的合作團隊。這會對你未來的創業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競爭
因為好的創業很有可能會被多個人發現,所以當你發現了的時候總是會感覺自己已經晚了一步。千萬不要讓這種感覺左右你。擔心自己可能已經晚了一步通常是一個好的預兆。你可以在網上查一下是否有人已經著手干這一項目了。即便別人已經開始干著相同的項目了,你也未必就真的晚了。因為初創公司在起步階段因為競爭而被淘汰的概率非常小,小的都可以忽略不計。除非你發現競爭對手有能力阻止用戶選擇你的產品,否則不要放棄自己的創業思路。
如果你覺得還不放心就可以進行用戶調查。設計的問題一定要包括:是否有人迫切地需要你計劃推出的產品。如果你發現自己的產品當中包含著其他競爭對手沒有的元素,而且又有人迫切地需要你計劃推出的產品,你就完全可以放心大膽地實施自己的創業計劃,因為你已經擁有了自己的“橋頭堡”。
接下來要解決的是你的“橋頭堡”是否足夠大的問題。或者更重要的一點是哪些人會在你的“橋頭堡”里。如果你的“橋頭堡”構成人員在研究一些未來會有更多的人使用的產品,那么我可以確定地告訴你:你的“橋頭堡”已經足夠大了。比如,你和競爭對手都在圍繞智能手機開發產品,但是你的產品只針對的是最新、最先進的手機,那么這就意味著你的“橋頭堡”已經足夠大了。
有時候在面對競爭對手的時候會犯一些錯誤。沒有經驗的創業者通常會把對手想象的過于強大,所以一定要在心中樹立正確的觀念:創業成功與否更大程度上取決于你自己,而不是你的對手。所以,我認為一個有競爭對手的好的創業項目要比一個沒有對手的糟糕的項目好很多。
過濾器
一個創業者想取得成功需要先關掉兩個過濾器:一是“無聊”過濾器,二是“怯懦”過濾器。
大部分程序員都希望自己創業道路是這樣的:寫出偉大的編程,然后用戶就會給自己很多的錢。他們不愿意在日常的瑣事上面花費時間和精力,更不愿意牽扯進現實社會中那些蠅營狗茍。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這些乏味的事情會牽扯到他們有限的精力,而且會讓他們的工作效率降低。但是這對一個創業者來說只能是一種奢望。實際上他們對此太排斥了,因為放松大腦去大街上逛逛,說不定就會發現一些好的創業思路,遇到刺激你已有的知識儲備的火花。所以關掉“無聊”過濾器是非常有必要的。
“怯懦”過濾器對創業者而言非常的危險,為此我曾單獨寫過一篇文章歸納過。我曾經以Stripe公司為例講述過關掉“怯懦”過濾器會給初創公司帶來的好處。實際上在Stripe公司創建之前曾有數千名編程人員發現了這一創業點子,而且他們也知道在Stripe之前處理付款是多么的費事。但是當他們在尋找創業點子的時候卻對這個好的創業機會視而不見,因為在潛意識里面,他們就想盡量躲著和付款類型的創業項目。實際上付費對Stripe而言也是非常的乏味、枯燥,但是還沒有到那種不可忍受的地步。實際上,Stripe也沒有覺得自己的創業項目是多么的痛苦,因為Stripe在該領域的表現還是相當穩定的。而且Stripe也沒有費盡心機地去讓用戶知道自己,因為很多用戶都急不可待地等著他們的產品能夠早日推出。
而“無聊”過濾器和“怯懦”過濾器非常的相似,只不過是“無聊”過濾器會阻礙你干那些你輕視的事情罷了。我們在創建Viaweb就曾克服過這個問題。
實際上關掉“怯懦”過濾器要比關掉“無聊”過濾器更加重要,因為怯懦在某種程度上講是一種自我放縱,要想創建一個成功的企業肯定是特別辛苦的。即便產品研發比較順利,你也不得不和投資者打交道,還要為公司招聘新人、解雇員工傷神,還有很多需要你處理的事情。所以,當你發現一個非常棒的創業項目時,但卻有膽怯不愿意插手的時候,這說明這將會是一個非常有前景的項目,因為好事多磨。
“無聊”過濾器實際上常會導致一個創業者犯錯。如果你站在了某個發展迅猛的領域最前沿,你發現的那些“有聊”的項目一般都是非常有價值的,而且隨著你閱歷的增加,和經驗的積累,當你發現一個這樣的項目時你就會滿懷熱情地去實踐這一項目。
秘訣
盡管發現創業思想最好的方法是擁有創業者那樣的頭腦,并且為那些自己發現的感興趣的項目付諸實踐;但是往往你沒有那樣的天賦。有的時候,你現在就需要一個創業思路。舉個例子來說,你正在進行一個創業,而結果發現你最初的想法是很糟糕的。
為了滿足創業者的需求,在文章接下來的部分,我將會就怎樣想出好的創業點子闡述一些竅門。憑經驗,你會更加傾向于用有機策略,并且能夠取得成功。而你所需要做的,僅僅是更加遵守規律。當運用有機思想的時候,你一般不會發現創業思路的,除非是特別明顯的那種。但是當你下意識地去想出一個創業想法的時候,你需要用更加地清醒、自律。因為你會發現很多的想法,但是其中大部分都是很糟糕的,所以你要能夠從中篩選出好的創業點子。
當你去搜尋一些想法時,最好著眼于那些自己精通的領域。假如你是一個數據庫專家,不要想著為青少年建立聊天應用程序(除非你本人也是一個青少年)。也許那會是一個好主意,但是不要相信你的判斷,所以還是忽略它吧。或許關于數據庫你會有其它的想法,并且質量等方面都在你的可控的范圍之內。你認為提出一個關于數據庫的想法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嗎?那是因為你在這方面的專業知識提高了你的標準。你關于聊天應用程序的想法實際上有些糟糕,但是在那個領域你高估了自己的認知水平。
你尋找創業思路的切入點一定要建立在自己所需要的東西之上,只有這樣才會保證你能找到一個好的創業點子。
一個比較好的技巧就是問問自己在以前的工作中是否說過“為什么沒有人生產X?如果有人生產X,我們會立即去買。”如果你能想到有人會說起剛才那句話,你或許就會有想法了。因為你已經知道了需求所在,況且人們也不會精力放在討論那些不可能實現的東西。
更廣泛地說,你可以捫心自問,是否有什么讓你的需求和大多數人的不一樣?或許你不是唯一的。如果越來越多的人處在你現在所處的位置,那真的是很好的一件事。
如果你的想法正在改變,以前的想法對你來說就很不尋常。當持有以前那種想法的時候,你有沒有發現一些需求?很多知名的創業就是這樣開始的。Hotmail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其創建者在一個工作日討論他們之前的創業思路時發現了打造Hotmail的靈感。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想要與眾不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保持年輕。很多非常有價值的創業思路就是從那群十幾歲或者二十幾歲的年輕人里面誕生的。雖然在很多方面,年輕人還有很多的劣勢,比如他們沒有經驗、不知道行業的規矩等等,但是只有他們才能真正地理解自己身邊的同齡人,知道他們最想要的什么。所以,如果讀者里面有年輕人的話(23歲以下),你可以留心觀察一下身邊的朋友在當今科技條件下最想干的是什么。如果扎克伯格不是哈佛的在校生,很難想象他是否還會有創建Facebook的想法。
如果你自己有一些沒有滿足的需求,這很可能意味著其他人也有類似的需求沒有被滿足。那就和身邊的人聊一下他們在現實社會當中有什么想做卻做不了的事情,或者是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只中有什么無聊、煩人的瑣事。不要刻意地尋找創業的思路,就是泛泛而談,看是否有觸發你靈感的思想火花出現。很有可能你就會注意到一些其他人沒有注意到的問題,并發現了解決的辦法。
如果用戶因為對自己需求不太確定,我建議創業者盡量做好一個咨詢者的工作,要力所能及地為用戶解決這類問題,因為很多時候這種問題非常具有代表性。同時在咨詢過程中你可能會發現自己產品有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會在用戶心中樹立良好的形象。
如果創業者想要成功地幫別人解決問題,我的建議是換位思考。當時E la Carte公司的納 蘇瑞(Rajat Suri)想給賓館寫一程序,為了更好地了解賓館的運行,他曾經去賓館當過服務生。這或許看起來有些極端,但是創業本身就是一項很極端事業,所以YC在看到有創業者能和用戶換位思考的時候都會感到非常的欣慰。
事實上,我曾建議那些需要新的創業思路的人不要只是關掉了“無聊”過濾器和“怯懦”過濾器,而是應當去尋找一些看似無聊并且讓你感到怯懦的創業點子。不建議去Twitter上面去找,因為這種點子非常的稀有以至于它們不可能會在網上輕易被發現。實際上很多的成功企業家就是從那些無賴的項目上發展起來的,而且收獲了不菲的財富。
對很多的初創公司而言,尋找那些瀕臨破產的公司并從中挖掘出贏利點不失為一個好的策略。比如傳統的新聞行業正在衰落,但是新聞業里面仍存在贏利點,試想一下在未來人們會說什么代替了傳統新聞業?
更多的時候,創業者要有長遠眼光,在看到一個傳統產業沒落時不僅要看到當前這個產業的替代者,更要想到未來會有什么新型產業能完全取代這一傳統行業。比如新聞業,對讀者而言是獲取信息和消磨時光的工具,對作者而言則是吸引關注和掙錢的工具,對廣告商而言則是信息傳播的平臺。那么在未來會有什么行業能夠完全地取代新聞業并繼續發揮這些社會作用。
對初創企業而言最佳的發展領域往往是那些小而重要的市場,特別是被那些產業巨頭忽視的小市場(行業巨頭一般都比較自負)。當年史蒂夫 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設計出來Apple I的原型,他覺得應當交給當時的雇主惠普去生產,但是萬幸的惠普拒絕了。因為惠普認為這個電腦需要用一臺電視機做顯示器,這一點是無法忍受的。畢竟惠普是一家高端硬件公司,不可能生產這么笨拙的產品。沒想到,惠普的高傲成就了喬布斯和蘋果。當年的那些熱衷于微型計算機的“業余愛好者”不也是被行業巨頭所忽略了嗎?
很多有遠見和洞察力的小公司能夠憑借自己的獨到眼光把握住大機遇。但是往往這樣的市場潛力是非常大的,遠不是一個公司能夠滿足的了的,所以很多公司可以跟著他們的發展軌跡尋找自己的生財之道。現在基因測序和3D打印的價格也經歷了摩爾定律般的下降。
總結
在上面寫了不少關于創業的思路經驗之談,但是我所說秘訣只不過是尋找好的創業點子的備用方案,真正好的策略是緊跟行業的發展浪潮。如果自己沒有辦法站在領域的最前沿,那就想辦法去模仿那些最前沿的弄潮兒。如果你已經站在了領域的最前沿,那你就沒有必要再去模仿了,因為是你就是潮流的引領者!
實際上,尋找創業點子是一個非常微妙的事情,正是因為這樣,很多人在經歷了慘痛的失敗。還是文章開頭所講的那樣,只是單純地去冥思苦想并不是尋找創業思路的好方法,如果你這樣做了,我再次重申,很有可能你會得到聽起來不錯但實際上很危險的創業項目。實際上最好的方法是曲折的:你需要有好的背景知識,提升自己能力之后好再去尋找好的創業點子才會對你而言顯得事半功倍。但是即便真的提升了自己,也不要立即付諸實踐。有時候你需要是激發你知識儲備的花火。而且這樣的火花剛開始看起來并不像是一個好的創建公司的思路,只不過是比較有趣罷了。可就是這樣的項目往往能發展壯大起來。
活在未來,著手干一些有趣的事。雖然聽起來別扭,但這才是真正的秘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