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以來,信息技術是直接生產力的趨勢愈加明顯,它將使正在崛起的中國進入到“時新日異”之大變化的時代。
一、云計算是一場革命
人類社會是隨著計算力的提高而進步的,云計算是信息技術一項里程碑式的突破。它是由計算機軟硬件技術、互聯網技術以及數學應用技術相聚融而生成的顛覆性技術,它潤物細無聲地引發了人類社會各個領域實實在在的深刻革命。
用“云”作隱喻的云計算,形狀不定、虛幻莫測。我認為應將云計算的結構稱之為“玄構”,我將“玄構”定義為玄美、流變、虛實相融的架構(ZEN ARCHITECTURE),它實際很早就在中國的藝術中運用,體現了中國藝術對自然之美的深邃理解。云計算能使人在云上(服務器端)心境中創意,在云端(用戶終端)情境中體驗,千百萬人在云中不斷創造新的世界。
采用云計算的互聯網(本文簡稱為云互聯網)以虛擬化與低成本化的設計原則將遍布各地的服務器聯接起來,從而擁有了按需分配、近乎無限的計算能力;另一方面固定與移動互聯網微終端、物聯網及其所配置的RFID等各種傳感器,將人與物、商品與服務等一切存在物都標識化了。于是就有了大數據的大爆炸,網絡世界開始進入了云互聯網即智慧互聯網時代。
計算機,先是共用主機的多人聯機計算方式,接著是個人PC機計算方式。這都是分散、獨立的個人計算方式。當固定互聯網終端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智能終端普遍使用時,人能在任何時刻任何地點收集與處理信息。這種普適計算,為人們用云計算的聯合計算提供了基本條件。
互聯網WEB1.0時代,用戶只是被奴役式地接受信息,WEB2.0時代用戶也僅能進行有限的溝通與交流。而WEB3.0時代的云計算則將程序及軟件平臺的控制權授予了用戶,用戶成了互聯網上的主人。
1996年,我曾代表中國聯通(微博)與合作單位共同在北京首都體育館建立了中國最早的互聯網網吧。當時我興奮地喊出了“英特納雄耐爾必將通過Internet來實現(自由人的聯合勞動必將通過互聯網來實現)!”的理念。值得欣喜的是,當年的設想如今終于成了現實。
云計算將以關系數據庫為基礎的運營式信息系統提升成以數據倉庫為基礎的決策或創新信息系統,通過以數學算法為支撐的綜合數據搜索引擎與數據挖掘技術進行聯機分析,快速有效地完成了數據-信息-知識-決策或創新的步步轉換。云互聯網是智慧互聯網,它是千百萬人持續勞動的智慧結晶,它在個人面前不僅是神秘莫測的,更是能自主創造的。
開源軟件的社區是云計算發展的基礎組織力量。開源軟件已滲透到所有的軟件開發與應用領域,中國開源軟件推進聯盟與中國共創軟件聯盟是推廣開源軟件的行業組織。中國目前有近二百個開源軟件社區組織,約有一千萬人參加國際開源軟件社區組織的軟件開發與應用,志愿者人數在國際上排列第八位。
云互聯網無處不在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它將盡可能多的事物、工具及服務永遠在線地和我們聯在一起,使我們感到有了一種不可分割的依賴。
數據可視化技術在云計算上的應用具有戰略意義。生理學家指出:人的視覺反映區占到大腦皮層的百分之四十,圖像表達信息,比文字、符號要直觀、快捷、有效得多。人們正逐步由以按鍵、鼠標、語音識別上網,不久即可實現包括眼球轉動在內的行為動作語言上網了。
數據可視化把美學帶到了云計算中,工作需要藝術,藝術活化創造,創造生成快樂生活,一切都互通相融為一了。
采用web3.0的云計算生成的云經濟將具有開放、對等、共享、世界性大協作特點,它將原采用web2 .0的維基(WIKI)經濟提升到了一個新階段。云計算目前包括三種服務: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平臺即服務(Paas)與軟件即服務(Saas),它打破了“服務是非生產物質產品的無形勞動”的傳統概念。因此云計算服務除了自由聯合勞動的特點外,它可以將第一產業的農產品、第二產業的工業品和一切生產經營中的有形、無形過程資產打包在一起形成包服務。
云互聯網給予世界最大的影響是帶來了云文化。人類是地球上唯一的具有生物基因和文化基因兩種基因的生命,人類應用云計算后,其文化基因遞歸進化的速度,總有一天將可與微生物相比!如今,互聯網正由從網頁相連向語義(數據)相“聯”轉變,即網頁網將成為語義網。再加上可視化技術的發展,這必使人類各民族可以用更為普適易用的共同語言進行深度的溝通與交流,有助于走向和諧的世界。
讓人振奮的是2012年8月國家公布了《中國云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中國已走上大規模建設云世界的征程。
二、云計算與第三次工業革命
人類社會的發展,若按照其對資源的依賴劃分,可先后分為主要依賴物質的農業時代,主要依賴能源的工業時代,以及主要依賴信息的信息時代。
第三次工業革命處于工業時代的后期與信息時代初期的重疊段,第三次工業革命其核心是智慧生產與能源的綠色革命。云互聯網使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生產方式呈現出智慧性與全球性的特征。
農業時代主要解決“食”的問題,采用的是個體分散的手工勞動方式。工業時代關注“衣”的問題,紡織機出現后需要解決動力,蒸汽機發明了;開采煤礦又要集中大量資金,于是逐漸形成了金融資本,產生了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這就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它是集中的機械式生產方式,經濟與政治的組織形式是金字塔型的多層級結構。福特在通用汽車廠發明了流水線作業以及泰勒建立起科學管理,促成了大規模生產,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
中國錯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上世紀下半葉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急起直追,進行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今天已成為世界的加工中心。
但是,工業時代的前兩次革命形成的生產方式是以地球的化石能源的長期開采為前提的,物質的過度消費與化石能源的過度消耗已經嚴重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熱力學第二定律早已指明自然生態的極度紊亂將使正熵劇增,這種生產方式繼續下去將有淪為“地球之癌”的危險。
智慧生產是云互聯網分別與智能機器制造及智能生物制造的結合。以3D打印機這種智能終端機器為例,按傳統方式加工一個鋼件,毛坯是用車、銑、刨、磨做減法。而3D打印機則按照由云上下載的圖紙,一層層地噴涂鋼粉做加法來制造出工件,大大節省了材料,降低了成本。
智慧生產能高效大規模地進行個性化定制生產,勞動者工作方式既是個體分散的但同時又是合作共享的。這為社會個人的工作選擇提供了多種的前景。
三次工業革命的生產方式正是從手工到機械,最終向智慧生產方式演變的。
能源的綠色革命是可再生能源與云互聯網的結合,它將構成覆蓋全球的綠色能源互聯網。可再生能源有太陽能、風能、水力發電、地熱及生物能源等。人類首先要重點開發太陽能,只有當人類以太陽能為主時,人類才能走向自然循環與太陽共生息。
在攻克了能源儲存與能源互聯網技術難關后,家家戶戶安裝太陽能電池板,人們將成為既是能源消耗者也是生產者的消生者。
太陽能的價格是低廉的,信息復制成本也是極低的,還有上述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的諸多變化,打破了工業時代經濟學的傳統觀念。經濟組織與政治組織演變為扁平化結構;人們自由聯合地勞動滿足精神與文化的需要,不再為工作而工作,顯然完善的社會主義范型的愿景將逐漸呈現!
中國西部與農村等落后地區將建設相對分散的文化、生產、生活三位一體的綠色社區。中國四通八達的交通網,有利于較快地縮小不同地區文化與經濟的差距?!疤烊撕弦弧钡奈幕L采;分散、合作、共享的智慧生產;可再生能源互聯網均是綠色的特點。
中國是“兩多一少”的國家,山區與沙漠分別約占國土面積的2/3與1/7,平原則不到國土面積的1/5。親近自然,利用智能生物制造將有助于大規模地實現“造林治沙”的目標。
第三次工業革命生產方式的延伸與擴展生成了信息服務經濟。
三、中國有優勢創造信息服務經濟奇跡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一場偉大的解放思想的進程。自強不息、勤奮智慧的中華民族,奮力甩脫千年封閉落后農業社會文化意識的沉重包袱,以罕見的速度取得了文化思想的進步,這是產生經濟奇跡的奇跡!
黨的十八大極大地激發了祖國人民實現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國家的熱情,云互聯網有助將愛國熱情、科學精神與社會及生產各種要素聚集在一起形成云能量推動中國創造信息服務經濟的奇跡。
信息服務經濟是人類走向信息時代中產生的可持續發展的包容經濟,它不僅有智慧生產與綠色能源互聯網,它還包容了與信息及服務相關的廣泛經濟領域。
云互聯網,使信息技術能夠通過信息整合物質、能源及其所有的衍生品;信息技術能夠創造各種服務;信息技術能夠向人們提供有價值信息即提供人們進行創造必不可缺的知識營養品。
在云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是直接生產力!
云服務,上自可將服務提升為滿足人類一切需要的勞動總稱;下至能夠通過精準調查個人需求提供定制的個性化服務。只要全心全意,時時處處為人民服務就能成真!
中國發展信息服務經濟,將過去成為世界加工中心的投資、勞動力、制造、出口等要素與信息、服務等要素包容一體,必然形成充滿生命活力的生成整體式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騰訊、新浪、搜狐、網易、阿里巴巴、百度等一大批民營互聯網公司及中國移動(微博)、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微博)等國有電信公司建設了擁有五億五千萬網民(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的世界最大的互聯網。按照網絡的價值與網絡用戶數量的平方成正比的規律,隨著云計算的發展與運用,將生成具有價值極大的無數的微小、中大市場。單一個阿里巴巴今年市場交易額就在萬億以上(截至2012年11月30日),其數值相當中國GDP總值的約2%。若八年之內再跳出千百個大大小小的阿里巴巴,其價值真是難以估計。國家已經定在溫州建立民營金融機構,未來的民營銀行與已有上百家的民營電子支付企業將成為促進中國市場蓬勃發展的很有活力的投資力量。
云路導向統籌,五路(云路、公路、鐵路、水路、空路)織一網,撐起了信息服務經濟。公路與鐵路將重建現代化的絲綢之路并聯通南亞東南亞;中國有龐大的遠洋貨運公司及客運航空公司,并有能力不久建成有規模的遠洋客運公司與貨運航空公司。西方不亮南方亮,南美、非洲、亞洲那里有中國更大的市場。
教育云將極大地促進教育改革與提高勞動隊伍的素質。中國2012年的大學畢業生有680萬,近十多年累積不到四十歲的大學畢業生就上億人。通過教育云能迅速將原不具備技術或技能的人員培訓為程度不同的高、中、低級技術勞動者,因而信息服務經濟大大延長了勞動者有效工作的時段,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雄厚的高素質勞動資源。
云互聯網將進一步促進廣大民眾對民主與法制建設的熱情,與國家的改革規劃協同,從底層開始為經濟發展創造不可缺失的綠色社會環境。
繁榮昌盛的文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基,文化產業是信息服務經濟的支柱產業。云互聯網將強有力地推動文化、科技與經濟的聚融,促進文化產業的大發展。云上云下的國內與世界的各民族交流互動將使滿載各民族精彩的龍文化騰云而起把大地映照得更加燦爛美麗。
(作者系中國聯通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聯通前副總裁、中國信息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