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9日,由易觀智庫和騰訊互聯網與社會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企業互聯網+》系列沙龍在騰訊匯召開。沙龍齊聚了國內外大數據與互聯網專家,知名傳統企業CIO。大家一起討論了目前的企業互聯網化進程,海航、中信銀行、北汽福田、光大銀行、中國人壽、聯通華盛、宅急送等傳統企業與大家分享了各自企業在互聯網化中的發展情況與所遇到的問題,并和到場專家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互聯網發展至今,對企業的影響已經不再是簡單的網站門戶、通信工具、商務渠道。最近在北京交付的房產中已經必須介入寬帶、光線,互聯網正像水電煤氣一樣成為我們的生活必備品。而在商業層面,大數據的應用、云的服務、新媒體等都在改變我們各行各業的生產力水平,成為了我國產業升級轉型的重要支撐點。互聯網+背后隱藏著很多和不同傳統行業結合的連接點。
到場的傳統企業在營銷、渠道、產品、運營方面所遇到的問題同專家進行了溝通。
首先,企業的互聯網化所遇到的壓力和挑戰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當信息部門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技術將不是主要的問題,而業務單位相對來說占據了更大的話語權。二是在注重用戶體驗的時代,原有的信息化的知識、能力、資源已經不能滿足需求,只有且必須進入互聯網尋求幫助。
其次,某些企業的服務效果對數據挖掘的依賴比較大,尤其是在B2C這一塊兒,基本上不借助互聯網的話,以前的傳統方式很難做到,比如說將微博、微信跟呼叫中心打通。這其中又牽扯了很多的變量。目前比較大型企業都會根據自有的業務結構和掌控的資源進行統計和分析。
傳統企業在運營中對互聯網的應用還需要加強一下對消費者的理解,對互聯網營銷的理解,包括對空間、關系、時間、交易的把握。比較傳統的企業應該選擇綜合型的營銷平臺,除了在營銷的經驗和資源比較多以外,大型營銷平臺具有大量的產業上下游或者說是圍繞的服務,能夠滿足消費者更多的訴求。
相對于國外,國內企業在互聯網化的應用還是比較落后的,很多目前傳統企業在上的項目,在應用的技術都是英美企業在五六年前或者說六七年久已經應用了的。目前一部分企業在在提信息化,實際上在國外已經很少提到信息化這樣一個詞兒,取而代之的是價值最大化的概念,將技術的應用已經同和核心商業流程和模式向結合,不單單是一個技術支持的應用。
比如說,相對于其它傳統企業,銀行業比較保守,在互聯網化的過程中采用的都是成熟的、穩定的技術而不是前沿、尖端的技術,在技術方面受到的監管要比第三方支付公司嚴格的多。大數據對傳統的大型行業比如銀行、電信等在短期內也許不會帶來很大的影響,我們目前要做的是如何驅動這些數據、設備變成新的業務、新的商業。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我們的上網速度達到20M,甚至100M的時候將會誕生許多新的商業模式。
傳統企業在互聯網化過程中普遍存在著一個矛盾點。客戶服務的中心是客戶,需求來自于市場、來自于客戶,而企業的規劃卻來自于中臺、后臺,因此難于同市場一線和市場的變化有效地結合。互聯網企業有一個特點,它是兩面市場。就是一邊它是圍繞生產產品、生產大量的有形的東西,另一邊他立刻會生產大量的無形的東西,無論是知識還是體驗。而傳統企業,往往是一邊市場,或者說單邊市場,就是必須生產出產品,把它賣出去才能有客戶。傳統企業向互聯網轉型就要學習雙邊市場這個重要的概念。
溝通過程中,易觀國際高級分析師孫培麟給大家講解了如何去看待互聯網化以及在互聯網化的進程中CIO所取得的新定義,提出未來CIO將成為企業互聯網化的掌舵人;美國大數據資深專家糜萬軍與大家分享了在硅谷的15年間在大數據方面的研究與應用,闡述了大數據不僅僅是數量的大小,更加重要的是數據的價值大小跟數據的復雜性;財訊傳媒的首席戰略官段永朝為大家做了題為《Flow:大數據的挑戰為傳統行業注入互聯網的基因》的分享,介紹了國外先進的應用案例并總結了大數據時代下的新的經濟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