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5月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硅谷最知名的公司之一LinkedIn贏來十周年的歷史性紀念日。十年間,作為職業社交網絡起家的Linkedin如今已經成為一家成功的上市公司,會員數量超過2.25億,季度營收接近3.25億美元。下面就讓我們回顧一下LinkedIn的前世今生。
2003年5月5日,LinkedIn由雷德·霍夫曼(ReidHoffman)、艾倫·布魯(Allen Blue)、康斯坦丁·格里克(Konstantin Guericke)、艾倫·劉(Alan Liu)和讓-盧克·法楊( Jean-Luc Vaillant)共同創辦。它一直都是各個創業公司夢寐以求的偶像,在將專業人士的生活帶入網絡世界方面也發揮巨大的作用,讓職業人更加社交化。
不得不承認,目前找工作、建立聯系的方式不再那么奏效。有句格言說:“你知道什么不重要,你認識誰才重要”。LinkedIn就是這句話的例證。只是找到一份誘人的工作,然后遞交簡歷還不夠。現在很多公司都青睞個性化的求職方法以及來自網絡的推薦。
十年來,LinkedIn已經成為國際化的大公司,全世界雇員超過3700名,辦事處包括加利福尼亞、芝加哥、洛杉磯、紐約、阿姆斯特丹、迪拜、香港、米蘭、孟買、巴黎、新加坡、東京、多倫多等地區。用戶語言多達19種,除英語外,還有捷克語、荷蘭語、法語、印度尼西亞語、意大利語、馬來西亞語、波蘭語、羅馬尼亞語、俄羅斯語、西班牙語和瑞典語等等。
成為國際化大公司后,LinkedIn的觸角越伸越遠。本周LinkedIn公布2013年第一季度財報后,又介紹了注冊用戶的分布情況。其中大部分來自美國,畢竟這是LinkedIn的故鄉;第二大用戶國則是印度,注冊用戶達到1900萬;其次是巴西,注冊用戶達到1200萬,接著是英國,注冊用戶為1100萬。
LinkedIn的歷史
LinkedIn在Friendster與MySpace等服務的鼎盛時期創辦,起步艱難程度可想而知。但是LinkedIn的創辦者不僅迎合欲與世界分享內容更新的年輕人,而且專注那些謀求職業發展、尋找工作新方式的人,
格里克接受《彭博社商業周刊》采訪時曾描述LinkedIn與其他社交網站的不同之處。“我們不是創建一種業務,而是建立一種酷酷的東西。MySpace和Facebook的確做得不錯。而且我認為它們或許能通過加入電子商務元素變現。但是我認為職業社交的機會更大。”
“工作至少10年的人都有一個社交網絡,它并非來自因特網,而且產生于實際工作過程。不過人們很容易失去聯系。”
“這些網絡很有價值。人們易于利用私人網絡雇傭人才或者做出其他商業決策。一個工作競聘者是否誠實?你很難從簡歷或者面試中看出來,這也是人們依賴私人網絡的原因。”
在2009年接受CNN采訪時,霍夫曼表示,2002年時整個行業處于“.com蕭條期”,消費網絡投資商帶著懷疑的目光審視LinkedIn,所以LinkedIn 必須獨樹一幟才能獲得生機。畢竟,“.com泡沫”在2000年時破裂,引入另一種新服務必然缺乏市場信心。
霍夫曼并沒讓這一切阻撓他。在采訪中,他表示在市場低迷時創辦業務是最恰當的時間。因為它給予你充分的起步時間。LinkedIn創辦之初,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確保順利進行。霍夫曼承認LinkedIn并沒按照商業模式去運營,至少2005年前不是這樣。
下面是2003年網站剛上線時的截圖,與現在的外觀大不相同。據LinkedIn之前的老員工透露,創辦初期的用戶采納率很低。第一周,用戶只有2500人,一個月后達到6000人。6個月后,達到37000人。
LinkedIn營收方式
上線2年后,LinkedIn的注冊人數超過170萬。該公司也想出幾種賺取利潤的方式。
第一個就是LinkedIn的“工作”功能,將在線的職業清單和推薦引擎結合起來。這項服務旨在讓招聘經理通過關系、愛好、聲譽多方位了解競聘者。
LinkedIn還試圖通過訂閱項目獲得營收,為用戶提供增強的溝通及搜索功能。當然,營收方式還包括廣告。這是霍夫曼沒有立即想到的,然而很明顯,他改變了主意。原因很簡單,首先LinkedIn有著誘人的人口學定位數據,而且LinkedIn有能力創建專屬自己的獨特產品。
如今,這些營收方式幫助LinkedIn在過去的一季度產生3.25億美元的營收,其中57%來自“人才解決方案”事業部。
加入“PayPal幫”
由于霍夫曼是PayPal董事會成員和首席運營官,因此LinkedIn也加入“PayPal幫”的隊伍。
IPO后大獲成功
LinkedIn花了8年才上市,它于2011年5月19日交易了第一份股票。第一個交易日結束時,LinkedIn的股價上漲84%,本文寫作時的LinkedIn股價已經飆升至175美元。
在IPO的過程中,該公司接受了知名投資商的投資,共集資1.03億美元,市值估價超過15.57億美元。
自上市以來,LinkedIn每年的營收都出現積極信號,2011及2012年每股收益達到0.11美分和0.89美分,預計2013和2014年每股收益分別為1.37和2.13美元。雖然股價漲漲跌跌,但是LinkedIn季度營收一直穩步增長。
從簡歷制作者到個人關系管理系統
LinkedIn創辦之初,它只是一個職業人在網上掛簡歷的社交網絡。很多人的目的都是找工作,利用同事或者導師推薦信來增加信譽。
但是十年來,它不僅僅是提供人際關系管理的平臺,同時也是個人的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在其發展史中,有八家公司被LinkedIn收購。第一家是2010年被收購的mSpoke,用于個性化的自適應引擎;接著是ChoiceVendor,用于商業評價。在接下來的三年中,LinkedIn又做了其他收購,一些是面對商業的服務,另一些則面向核心用戶。對CardMunch、Connected、Rapportive、SlideShare和Pulse的收購增強了用戶在LinkedIn平臺上建立網絡的能力。此類收購并不牽強。借助這些服務,用戶從遞交名片開始就可以管理他們的聯系人信息,與其他人保持聯系。
這一點從LinkedIn上個月上線的新服務Contacts得到印證。用戶借此可以隨時了解最重要聯絡人的更新信息。值得關注的是,用戶可以使用移動設備搜索希望遇到的人才。
并非一帆風順式發展
其實LinkedIn的成功遠沒外界人士想象的那么容易。2012年6月份,網站遭到黑客襲擊,650萬份密碼信息遭泄露。與此同時,30萬名用戶的密碼遭破解,LinkedIn不得不督促用戶趕快修改密碼。
在此之前,LinkedIn的iOS應用被爆收集和傳播用戶的電子郵件、日歷記事本信息。有人認為LinkedIn沒獲得用戶的許可就獲取數據的做法不妥。隨后LinkedIn對此做了更新,并向用戶發出提示信息。
雖然密碼被泄和數據收集問題發生的時間接近,但是沒有證據表明二者相關。
關于LinkedIn的未來
2012年,有人問艾倫·布魯公司的未來在哪里。他回答說,LinkedIn一直都是幫助專業人士找到他們喜歡的公司,這方面一直做得非常出色。他相信很快會出現這樣的一個局面:人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不是僅僅是混口飯吃。它會讓人們懂得,他們的工作為社會和世界做出巨大貢獻。
過去十年,LinkedIn的確改變了數百萬人習慣的網絡模式。很多人放棄Monster、CareerBuilder等傳統的找工作平臺,轉而投向LinkedIn的懷抱。因為它不僅能夠分享內容,還能發現新機會,新公司以及想建立聯系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