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時間8月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雖然谷歌(微博)坐擁龐大的數據寶藏,但公司內部卻也對如何使用收集到的用戶數據和保護用戶隱私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隨著谷歌收集數據的途徑越來越廣泛,該公司部分產品的發布也由于隱私控制問題而被迫推遲。
以下是文章內容摘要:
2011年,谷歌聯合創始人之一兼CEO拉里•佩奇(Larry Page)要求公司高管新開發一款更加簡單的滑動條隱私工具。這樣可以方便用戶在谷歌所有服務的信息收集設置中的低級、中級和高級三個選項中進行選擇,同時也能讓用戶對哪些信息可以被其他用戶瀏覽做出選擇。
據消息人士透露,這款滑動條工具的三個選擇后來被生動地命名為“小貓”、“貓”和“老虎”。不過,在經過長時間的開發后,谷歌最終在去年放棄了這一工具。上述消息人士指出,由于谷歌擁有眾多運行方式不同的網絡服務,因此高管最后發現只用三種分類設置根本無法降低隱私控制風險。而一旦用戶選擇了“高級”設置,則有違谷歌希望用戶在Google+社交網絡服務上分享信息的初衷。
雖然科技公司們都非常關注用戶的隱私保護問題,并努力讓用戶免遭未經授權的政府機構審查,但實際上它們卻在不斷收集和過濾大量的用戶數據并借此盈利。對于大多數消費者來說,在使用網絡服務時提供個人信息并不吃虧。但也有很多人不愿自己的網絡行為和生活受到跟蹤和分析。
谷歌對互聯網用戶信息收集的廣度遠遠超越了任何一個單獨實體、政府或公司應該掌握的范圍。這家網絡搜索和廣告巨頭仍在繼續拓展其數據收集和分析的范圍,以便將全球資訊、用戶以及他們的興趣愛好融入該公司年營收約為500億美元的廣告業務中。據曾經在谷歌隱私控制部門工作過的員工透露,谷歌高管也對該公司內部數據處理問題三緘其口,擔心討論有關隱私保護的話題可能會傷害到消費者。
不過已有跡象表明,谷歌也感受到了重新調整對用戶隱私關注度的重重壓力。據消息人士透露,過去,谷歌在處理數起有關用戶隱私問題時所犯下的失誤引發了全球性的爭議,而在美國和歐洲監管機構對其進行越來越多審查的情況下,谷歌高管也開始在該問題上展開大范圍的內部討論,有時甚至為了解決隱私問題而推遲產品的發布。
谷歌負責安全和隱私工程部門的副總裁艾瑞克•格羅斯(Eric Grosse)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該公司非常關注保護用戶個人信息問題,并一直努力在互聯網作用機制方面保持高度的前瞻性。
數據獲取途徑廣泛
據熟悉谷歌數據收集過程的消息人士透露,一位谷歌的活躍用戶每小時就能夠產生數百甚至數千起可供谷歌存儲在電腦中的數據事件。這些事件包括當用戶使用谷歌一系列網絡和移動設備服務時所產生的數據,而這也一直是谷歌在網絡上收集用戶私人搜索信息最主要的兩種服務。這些數據信息包括用戶在YouTube上觀看的視頻,使用Google Voice和近10億Android智能手機完成的通話數據以及通過Android手機和Gmail發送文本信息。YouTube目前的每月活躍用戶已經超過10億,而Gmail的全球用戶也超過了4.25億。
只要一位用戶通過登錄自己的谷歌賬戶使用Gmail和其他服務,谷歌的信息收集過程就開始了,而且這些信息還能夠與用戶的賬戶信息向匹配。在用戶使用谷歌搜索引擎后,谷歌就可以將該用戶訪問的網站地址等信息記錄下來Android手機和Google Maps則可以收集到用戶的位置信息。據消息人士透露,谷歌還能夠收集到2億多Android設備用戶的信用卡信息。
根據幾位谷歌前員工表示,與Facebook相比,谷歌收集到的用戶信息很多都不是實名注冊的。但通過吸引用戶使用Google+社交網絡服務,谷歌一直在這方面追趕著Facebook。而谷歌也在繼續努力挖掘用戶個人信息,以便于推出諸如Google Now這樣的個性化服務。
未來,谷歌還可以通過包括智能眼鏡Google Glass在內的可穿戴設備收集到多種數據。Google Glass可以抓取佩戴者周圍的信息,然后通過接入城市網絡上傳到谷歌服務器上。
華盛頓智庫隱私未來發展論壇(Future of Privacy Forum)的主席朱爾斯•波羅奈特斯基(Jules Polonetsky)指出:“鑒于其業務的廣泛性,谷歌在數據使用的嚴格性方面必須承擔非常重要的責任。”這家非盈利組織由谷歌和很多其他科技公司贊助。
在長達2,200字的隱私政策中,谷歌并沒有給自己收集和使用數據的行為施加多大限制。與大多數同行相比,谷歌一直非常愿意向用戶展示該公司收集到的部分信息。用戶可以通過他們的谷歌賬戶或個人設置獲取谷歌提供的這些信息。但據消息人士透露,只有很小一部分用戶使用這些工具。基于收集到的用戶訪問網站信息以及他們在谷歌服務中注冊的信息,該公司還向用戶展示了一系列目標廣告信息。用戶有權根據谷歌推送的數據信息來選擇拒絕接收來自該公司的目標廣告。
面對更多隱私糾紛
目前,針對谷歌隱私控制以及產品發布推遲的負面評論也變得越來越普遍。據消息人士透露,谷歌打造移動服務Google Now的過程就異常艱苦。從2011年開始研發到2012年推出市場,Google Now耗費了谷歌團隊一年多的時間。該團隊需要從谷歌不同的產品中抽取數據,比如Gmail和Google Search,而且還必須獲得監管機構的審批。
上述消息人士表示,法律評估迫使Google Now的發布被拖延了數周時間。據另一位消息人士透露,Google Now產品團隊必須確保一點:如果用戶從Gmail中刪除了一封電子郵件,那么Google Now也要相應地刪除該郵件中的信息。
另有消息人士指出,谷歌的工程隱私團隊和律師們有時候不得不推遲新產品的發布,直到此類修改全部完成。
在用戶使用谷歌網絡搜索引擎但卻沒有登錄谷歌賬戶的情況下,其搜索信息同樣會被收集到,并與其IP地址捆綁在一起,而此時一份Cookie數據文件就會被存儲在該用戶的網絡瀏覽器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