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der儼然成為約會應用界冉冉升起的新星,俘虜了無數春心萌動的單身男女。
其功能實際很簡單,用戶在啟動該應用后可以用Facebook賬戶登錄,瀏覽他人的信息資料。每種可能的配對都會以卡片的形式呈現出來,向左滑動表示跳過,向右滑動則意味著覺得這個對象還不錯喲。如果兩情相悅,那么雙方就可以互發消息,甚至進行線下活動了。
在美國,Tinder已經成為一款“裝機必備”的應用,在App Store里穩居社交網絡應用類的前25名。每天,Tinder促成的配對數量達150萬次,并有超過50%的用戶會多次登錄。
Tinder的成功靠的不僅是運氣,基于游戲機制和對用戶心理的準確把握而進行的巧妙設計才是王道。
國外科技網站總結了Tinder吸引深度用戶的四種方式:
簡單就是美
用Tinder幾乎不用動什么腦子,它將認知負荷降低為二元判定:向左滑(跳過)還是向右滑(喜歡)?而傳統的約會網站通常會提供多種表達感情的方式。比如,OkCupid的用戶可以給其他評定1-5星的等級,發信息或聊天。多種選擇雖然帶來了更多表達的自由,但也會使用戶花費跟多的腦力勞動。“給ta評3星還是4星好呢?我該不該給ta發信息呢?我該跟ta說點什么呢?”在采取行動前,不論男女大家都會左思右想。
并且,科技消費者們總在同時使用多種設備,比如看電視或與朋友聊天的時候隨手擺弄下手機。這導致用戶會減少那些耗費大量精力的應用的使用頻率。而Tinder的用戶就不用花費多大心思,因此會時不時地拿出手機打開應用看一看。
同樣被簡化的還有體力勞動。傳統約會網站的用戶必須填寫大量的信息,對自身的一些指標進行評估。一旦做出決定還必須手眼協作移動鼠標并在大顯示屏上點擊鏈接。這看起來微不足道,尤其是對數字原住民而言。但是一項服務需要花費的經歷越多,用戶對其使用的可能性和粘性就會越低。為了方便用戶操作,Tinder支持用戶使用簡單的滑動來進行操作。
無限滑動機制激發好奇心
Tinder的滑動機制并不新鮮,Pinterest早就掀起了無限滾動的熱潮。是什么使人們對此如此著迷?
滾動和滑動這兩種方式較于打字和按鍵來說需要付出的代價更低,而且圖片隊列的展示可以激發好奇心和更進一步的參與使用。眾多用戶的資料和照片都以卡片的形式陳列出來,這種隱喻式的展示方式也刺激用戶不斷重復滑動的行為。資料卡的順序是隨機的,只有看完這一張資料卡,才能揭開下一張的面紗。這使用戶受到小小的煽動:繼續滑動屏幕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吧。
但是用戶每次使用Tinder時滑動的次數很少會過百,因為每次滑動都會有驚喜,消解著下一個出現的對象的神秘感。但下一個有可能正是心儀的那位位。因此,用戶通常會向右滑動以滿足社會認同的需要,并給自己多留個機會:心儀的對象是否也對自己有相同的感覺。
播種希望更有動力
傳統的約會網站不需要用戶在創建資料后再為尋找約會對象而進行后續投入。而Tinder則讓其用戶接著干,每次滑動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感情結果和成就感。并且單身青年們要與其他人取得的聯系,唯一方式就是先表明自己的意向。
每次向右滑動都會制造一個配對的機會,無論這個機會會在現在還是在將來。就像一個同時與若干女性約會的花花公子,播撒自己感情賭注的種子。對Tinder的用戶而言,他們使用該應用的次數越多,中獎的概率也就越大。這使用戶使用起Tinder來更有動力,不停地刷下去,希望自己的投入會有回報。
兩情相悅的模式
男性同胞們每天都會向潛在的網絡約會對象發送大量信息,造成市場嚴重失衡。這種不平衡使女性因(通常是不正常的)追求者的狂轟濫炸而不知所措,而男性則為得不到回應而灰心喪氣。
Tinder通過采用兩情相悅的模式解決了這個問題。只有男女雙方都表達了相同的意向,雙方才有可能進行通話。這使女性掌握了誰可以給自己發信息的決定權,使她們能夠掌控約會體驗。另外,這也避免了直面拒絕。當一個人發出信息卻收不到回應時,他們會因此得出自己被拒絕的結論。這種情況發生的越多,人們繼續發送信息并使用該服務的動力就越小。
在現實中,較于約會網站而言,Tinder更像是一場游戲。找到一個熱辣的對象的獎勵并不能促使用戶繼續參與。對獎勵的期待才是鼓勵用戶繼續使用的動力。好奇心作祟,用戶不得不繼續滑動屏幕看看下一個到底什么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