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年P2P行業爆雷一大片,多少被雷的投資者還在苦苦等待結果。大部分踩雷平臺幾乎都是通過超高年化收益率來哄騙投資人,其實哪有那么好的事。P2P騙局太多了,小編也就不一一說了。
大家千萬不要再被高收益這個幌子蒙騙,一定不要選擇那些小平臺,選擇P2P要從多方面再三了解。
街邊或者大型超市門口有一些西裝革履的小伙子或者姑娘,專門找老年人推銷理財產品。他們嘴巴像抹了蜜,通過送一些小禮物,把老年人到公司美其名曰詳細了解產品。到了公司,你會發現裝潢華麗,于是就以為公司實力強大,信了他。但這用來騙人的華麗外表,騙到錢了以后他們就跑路,人去樓空。
理財騙局為了提高可信度,鼓吹自己有經濟學家、電視臺甚至假裝zf,真的膽大包天。“PPP”概念很火熱,“PPP”是指ZF和企業合資修建的公益性的項目,并提供政策保護及法律保護。騙子公司借著“PPP”幌子,虛構一個項目來斂財,對投資人們也是給出一個超高的年化收益率。
以為是有ZF兜底”的基建項目,投資人們沖著這點就投了錢,其實都是假的。
有一類騙子偽裝成膚白貌美的白富美,美女通過聊天與你拉關系,然后再哄騙你投資交易白銀、原油、瀝青現貨。介紹自己有一個引導投資的“分析師”,賺到一筆可觀的收入。許多男性被誘騙后參與所謂交易,與“美女”一起投資。
據公安機關調查發現,所謂現貨交易平臺都是虛假平臺,投資人的錢在投入之后就被提走了。平臺上所顯示的數據,都只是在操作一個數字;除此之外所謂“分析師”還會向你收取高額手續費,掉入這種騙局結果只能是血本無歸。
網絡交易騙局中最為多見的是“二元期權”,它對未來某段時間內外匯、股票等品種的價格走勢進行猜測,本質類似****博。投資人投資的錢根本沒有參與到真正的外匯大盤交易,而“盈利”其實是來自不斷加入的“下線”或代理的資金,也就是“龐氏騙局”。二元期權網站大多注冊在境外,一旦上當受騙,損失很難追回。
早在2006年,銀監會就曾針對外匯交易平臺,發布過公告警示:通過互聯網在外國機構的交易網絡平臺上進行外匯交易的行為,不受律保護。
這種騙局通常告訴投資人,“投資60元~6萬元人民幣,每日利息1%,滿15天可提現,年收益23倍,無手續費……”此外,發展他人加入,可獲得推薦獎、管理獎等額外收益,不同層次收益遞增,下線越多,收益越高。
拉人頭、騙取入門費...“金融互助”其實就是互聯網傳銷。據了解,珍寶幣、百川幣、馬克幣、萬福幣、五行幣等,均是此類披著數字貨幣外衣的非法傳銷項目。
這些騙子公司稱已經或將在區域性股權市場“上市”,鼓吹原始股的上漲潛力,騙投資人購買原始股。買了之后,你就會發現這些項目上市遙遙無期,你的錢也就一去不復返了。如果真的能上市,真的能有那么高收益,各個投資機構會搶著買,還輪得到你嗎?
一種以“理財”之名實施的新型“房詐”逐漸浮出水面,而這個新型騙術盯上的是理財風險防范意識差的老人們。騙子通過混淆“以房養老”的觀念,以高額回報為由,要求老人抵押房產借款然后把錢給他們做投資。投資人以為自己是簽訂的是投資合同,而實際上簽訂的卻是委托處理房屋合同。
因為簽了委托處理房屋合同后,房屋已被強行出售,老人們被趕出家門!簡直喪盡天良。
非法傳銷騙局是很多年的騙局了,大家都知道,但是還是不斷有人被騙入。非常賺錢的大項目,交一些錢,拉幾個下線,就可以坐等收益。還能升級,管理團隊;聽到這些,你有沒有心動?近年來,有的畢業生就因網聊或找工作,不幸落入傳銷組織。
傳銷還分南派北派,北方多以控制人身自由為主,為防止逃跑,還可能會使用暴力;南方則是給糖衣炮彈,給人上課洗腦,談人生,談理想。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坊間有一種高利貸就如同這野草——連環貸。親朋好友會把借來的錢拿去放高利貸,這些貸款利息動輒30%以上、50%以上。結果,往往高利貸無法償還,這些借高利貸的人從此銷聲匿跡。
值得注意的是,借錢的往往是當地的著名富豪,擁有良好的信譽。但是企業經營不善之后,借了高息的錢,往往無法歸還。
現在各種各樣的理財產品多如牛毛、理財方式層出不窮,其中一些看上去名字很高端,似乎收益會很樂觀。不過提示您,千萬不能“亂花漸欲迷人眼”,在選擇理財項目和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要慎重、仔細。公安機關也提醒大家,有些理財項目、理財產品涉嫌非法集資。高回報一定是高風險,大家要謹慎!
來源:天津市反電信詐騙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