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表面上看,攜分眾傳媒破繭回歸的江南春并沒有什么不同。仍然帶著大器早成的自信,論及業務時滔滔不絕。
2005年7月,分眾傳媒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江南春被看做70年代生人的又一造富神話。2008年,35歲的江南春大器早成,卸任分眾CEO,嘗試隱身幕后。經歷了金融危機低谷的分眾如今被業界譽為破繭重生,再次出現在媒體面前的江南春亦經歷了自身的悄然蛻變。
接近江南春的人發現,與從前瘋狂工作,咄咄逼人的風格不同,已為人父的江南春開始懂得放緩節奏、享受生活。這種反思與改變既反映在分眾經營思路的變化上,當然亦反映在慢生活的微妙細節中。2008年,江南春和馬云等第一批成為張裕愛斐堡儲酒領地領主,當時談到葡萄酒,他說自己既關心紅酒的品質,更關心紅酒的價值。如今再論及葡萄酒,江南春更喜歡與朋友一起分享的感覺,品味收藏的瓊瑤漿,打開每個人不同的世界。
沉浮自心知
即使被業界定義為典型的大器早成,從當初的創業成功到隱身幕后,再次復出,到如今帶分眾逐步走出低谷。江南春在與資本的反復博弈中,似乎才真正找到沉下來經營的思路。
1994年,江南春以百萬資金注冊了永怡傳播公司,時任總經理。當時主營廣告代理業務的永怡公司通過與IDG合作,逐漸成為上海最大的IT廣告代理商,2001年銷售額就達到了1.5億元。2003年5月,江南春創立分眾傳媒,擔任董事局主席和首席執行官。此時的江南春決定繞開競爭慘烈的傳統媒體,走“分眾”之路,專攻樓宇液晶媒體。按他的說法:它可以向準確的目標人群傳遞信息,比大眾媒體更有效。圍繞精準營銷、“生活媒體圈”的思路,分眾迅速開辟出自己的藍海市場,一時間跟隨者甚眾。彼時的分眾亦是風投們的寵兒,從最開始2500萬元的啟動資本,到日本軟銀4000萬美元巨資注入,鼎輝國際投資、TDF基金以及DFJ、中經合、麥頓國際、高盛等都一致看好分眾。
如果以葡萄酒投資的眼光來看,上市后的分眾與江南春是當之無愧的優質資產,并且正在迎來最好的年份。2008年江南春退居二線,沒有預料到分眾遭遇的變故。無線業務、高價收購遇阻,經濟危機帶來的客戶投放預算縮減等問題,讓江南春不得不重回幕前。在回憶那段反思的日子,江南春毫不諱言,曾經深刻思考分眾究竟要成為怎樣的企業,究竟是追求業績超速增長、股價破紀錄,抑或成為一個真正能持續發展、具有良好成長性的公司。
如今江南春將分眾定義為通過持續變革來創造客戶傳播價值的公司,而并非新媒體產業的既得利益者。從2009年底開始,分眾開始一系列改革,從一線城市的設備高清化,三、四線城市屏幕的倍增化,再到新浪熱門品牌專區和12580手機聯動增值化。與此同時,電梯框架平面媒體的發布周期縮短,賣場渠道向三四線城市下沉。這一系列的變革在江南春看來,將會讓客戶看到分眾核心價值的巨大改變。
從最初的成功上市到資本市場遇阻的一年,分眾在江南春的調理下,逐漸重回健康軌道。美國財經網站Cnanalyst 8月6日按照券商正面評級數量評選出了在美上市的10大最佳評級中國股,分眾傳媒位列第六,13位券商分析師給予“積極”評級。
如果說當初成功上市光環籠罩之下的江南春,不缺的是英雄式的傳奇色彩,資本市場的沉浮博弈更讓他多了一分對于事業和生活的理性思考。
收藏葡萄酒有這樣的常識,擁有一個好年份并可經久陳釀的紅酒,才能被稱為投資級葡萄酒。一流的葡萄酒甚至要經過幾十年的貯藏后才能真正成熟,擁有完美的酒體與氣息。如此看來,大器早成、沉浮跌宕對江南春來說都不是壞事。
“小飲”即幸福
復出后的江南春接受采訪時坦然承認,過去分眾走得太急,以至于忽視了企業更核心的價值。身邊的人發現,如今已為人父的江南春逐漸淡出原先工作狂的形態,開始懂得放緩節奏,享受生活。
以前江南春在公司是著名的工作狂人,幾乎從不休假,加班是家常便飯。不僅如此,對員工亦要求嚴格,甚至半夜還會打電話給員工催一份工作計劃。如今的江南春在公司內部更提倡一種慢下來的幸福文化,讓公司從一種急性的“狼性文化”逐漸建立新分眾的“幸福文化”,鼓勵員工在沉淀中懂得享受生活中的小幸福。
新分眾的慢下來和幸福文化實際與江南春自身的觀念轉變息息相關。以前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還經常加班,如今每周會固定時間飛回臺北與家人共享天倫。江南春曾經說:“也許我本來就應該是個寫詩的文學青年,只不過現在‘蛻變’而成了會創造生意的小資派……”經歷了事業上的起伏與回歸,江南春終于歷練出一份慢下來的勇氣與從容。
在圈子里,江南春亦是出了名的葡萄酒愛好者,亦喜歡收藏葡萄酒。2007年,張裕愛斐堡首推私人酒窖,并在國內首發期酒,江南春第一批進駐私人酒窖,并訂購了1桶張裕愛斐堡2006年份赤霞珠期酒。對于葡萄酒愛好者來說,貯藏葡萄酒絕對算得上系統工程,需要溫度、濕度、光線等因素的綜合條件。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個私人酒窖就是一個圣地、一個博物館、一個私人空間,或者一段追求個人滿足的旅程。
江南春說自己喜歡收藏紅酒,訂購愛斐堡期酒,并非投資目的,而是為了招待朋友和自己享用。大概每隔幾個月,就會和馬云等朋友們聚聚,聊聊最近的想法,聽聽大家的意見,這樣的聚會也被稱為思想分享會。在這樣的聚會中,收藏的紅酒自然是最好的待客之道。一段時間,和朋友們聚在自己的酒窖,對酒小酌的風氣,其實最早從歐洲開始。從私人酒窖大到世界各大名莊,一直以來,不僅致力于釀造頂級的葡萄酒,更講究葡萄園文化與風土的培養。所幸中國的葡萄酒愛好者們已經逐漸擺脫了跟風式的葡萄酒消費,更傾向于理性的選擇與感官享受。
在葡萄酒文化在中國的推廣與普及中,中國的年輕企業家,譬如江南春、馬云無疑扮演了先鋒角色。而葡萄酒在中國商業社會,讓企業家們在工作、生活中找到一個微妙的平衡點。
品嘗葡萄酒,往往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感官享受??赡芤驗榄h境、口感、風土等綜合因素帶給人不一樣的聯想。愛斐堡名譽莊主、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名譽總裁羅伯特·丁洛特曾經感慨:“品味葡萄酒,不僅要調動我們的視覺、嗅覺和味覺,還要發揮我們的想象力,要學會用想象力去品酒,把自己的想象和葡萄酒的味道聯系在一起。手捧一杯美酒,我們想象到的總是一些美好的事物,比如森林、陽光、友誼、愛情……”
中國的年輕企業家們,在經歷了創業的艱辛,與急速發展的陣痛之后,在面對資本市場的博弈中,學會以一種慢下來的姿勢進入持久戰。
從某種意義上講,從峰頂浪尖上回歸的江南春如今開始真正找到自己的節奏,體驗到思考與傾聽的意義。這種過程其實與享受一杯葡萄酒并無二致,給予足夠的時間成熟、等待其蘇醒,學會在葡萄園中傾聽植物的喧嘩,懂得分辨個中滋味。
大學時候就喜歡寫詩的江南春寫過一首詩,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每個人都是存在的一件禮物/ 或者說是一個夜晚/一次落日/一朵盛開的蓮花。
慢下來的江南春,少了些意氣的追逐,比以往任何時候更注重交流與傾聽,更著意自身的釀造與打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