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關于做好云計算服務創新發展試點示范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出,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無錫等5個城市將先行開展中國云計算服務創新發展試點示范工作。
試點示范工作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重點內容:一是推動國內信息服務骨干企業針對政府、大中小企業和個人等不同用戶需求,積極探索SaaS(軟件即服務)等各類云計算服務模式;二是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聯合,加強海量數據管理技術等云計算核心技術研發和產業化;三是組建全國性云計算產業聯盟;四是加強云計算技術標準、服務標準和有關安全管理規范的研究制定,著力促進相關產業發展。
對此,賽迪網記者采訪了華勝天成董秘兼投資總監邱魯閩。他在專訪中表示,“中國云”的突破口不僅取決于“個性服務”,還取決于創新層面。他還表示,隨著“云計算”時代的來臨,軟件產業將面臨重新洗牌。未來我國軟件業將面臨新起點,新機遇。
試點城市實現服務扁平化與集約化部署
對于五試點城市的云計算部署情況,邱魯閩對記者表示,幾年前,華勝天成已經在北京、上海等地對“云計算”開始進行專門的部署,同時為了實現服務的扁平化與集約化,公司通過資本運作、技術、產品與服務創新等資源投入進行交付網絡的擴充。如今,華勝天成已實現覆蓋大中華區的交付網絡,有能力為客戶提供本土高端“云服務”。
在政策出臺后,邱魯閩表示,公司將積極探索SaaS等各類“云計算”服務模式,推動“云計算”產業聯盟的建立,參與“云計算”技術、服務標準和有關安全管理規范的研究制定。
他還透露,華勝天成將以北京為橋頭堡,有計劃、有步驟的向外擴展,而且不排除收購整合具有“云計算”能力的軟件、IT服務企業以鞏固華勝天成在業內的市場地位與品牌實力。
華勝天成的云計算“落地”三步走
云計算,即一種基于因特網的超級計算模式,在遠程的數據中心里,成千上萬臺電腦和服務器連接成一片電腦云。因此,用戶可以通過電腦、筆記本、手機等方式接入數據中心,云計算可以讓你體驗每秒超過10萬億次的運算能力,將改變現在電腦“機箱+顯示器”的模式。
然而,“云計算”作為一個概念,如何“落地”一直是困擾產業發展的問題。邱魯閩說,“先探索、后實踐、在出擊”是華勝天成應對“云計算”等高端技術應用的基本思路。
首先,公司與客戶、合作伙伴、政府機構、科研單位之間建立合作共贏的發展機制、整合產業鏈,加大對自主“云計算”PaaS實驗室和IaaS實驗室的投入,強調自主研發,強化“云計算”的服務體系,使自主“云端產品”的應用在客戶端安全落地。近年來,華勝天成研發了很多具有代表意義的“云計算”產品。如:中國移動信息化PaaS服務平臺、中國移動首家實現資源動態共享的“云計算”數據中心 、中國郵政基于“云計算”的核心業務平臺、華勝天成“政務云”服務平臺、華勝天成“媒體云”服務平臺等“云計算”產品,且都取得了業內的首肯及客戶青睞。
其次,秉承“為客戶提供貫穿其IT建設生命周期的一站式服務”等理念,根據新時代環境下客戶的不同需求、華勝天成將相應的“云計算”產品擴展升級并提供相應服務。如今,華勝天成在“云計算”規劃、設計和支撐能力等方面已經達到了國內領袖級企業的實力。而且在某些方面華勝天成實現了對國外巨頭服務能力的趕超。2010年,公司還積極探索“云計算環境下下一代信息融合服務”等服務新模式,力求以最高端的服務品質及交付網絡建立中國“云服務”。
走“創新的多元化”路線 突圍“西方云”
目前,很多國外IT巨頭在云計算方面可以說已經開始了全面布局,并且有的已經將其觸手伸向了中國。首先,我們先來看英特爾、微軟、IBM這三大巨頭的動作。
10月28日,英特爾發布了“2015年云愿景”,準備在云計算方面制定相關標準,并計劃借助其組建的“開放式數據聯盟中心”確保所有設備可以互操作。同時,本月2日,英特爾在中國又重新公布這一戰略,并將阿里巴巴、百度、網易、中石油、盛大、騰訊、中國民航等企業拉入聯盟。
10月29日,微軟在美國總部召開“云戰略”大會,向外界正式公布了獨立的云計算開發工具。
11月1日,IBM宣布,將大幅調整公司云計算戰略,希望這一業務能成為公司未來長期發展的主流。
在對于“西方云”的看法上,邱魯閩認為,“西方云”的強大與壓制性是毫無疑問的。國外IT巨頭在“云計算”等領域都有自己的特色與行業話語權高度。在此種情況下,中國本土IT企業受制于人的情況會長期存在。但是,這并不代表“中國云”沒有機會。相反“中國云”的黃金發展時期才剛剛開始。
邱魯閩介紹道,在政策上,北京“祥云工程”、上海“云海計劃”加之“云計算五試點城市”等政府產業政策落地實施都給予中國“云計算”的發展提供了非常優良的政策環境。此外,本土IT廠商根據自身對于“云計算”的理解,為客戶量身打造客制化的“云計算”服務,只有把“服務”做深做精,才能與西方云相抗衡。
邱魯閩認為,除以“個性服務”為突破口發展“中國云”外,“中國云”的發展還取決于創新層面。創新不僅體現在技術、服務、產品,還應該有商業模式的創新。在美國硅谷,約有150家涉及“云計算”的企業,這激發了很多新的商業模式,這對中國而言,也同樣需要這樣的創新。所以“創新的多元化”也是我們發展中國云的一個方向。
“云計算”時代來臨 軟件產業面臨洗牌
有專家曾指出,隨著云計算的應用,信息產業面臨重新洗牌,軟件產業結構面臨調整,軟件開發的組織方式面臨變革,大眾普遍參與形成群體智慧,網絡終端設備呈現多元化和個性化。
邱魯閩也表示,隨著“云計算”時代的來臨,軟件產業將面臨重新洗牌。大量中小企業軟件開發商面臨著工作平臺、對象、方式的再重組,在社會化、集約化和專業化軟件開發大潮中要么做大做強,要么就要被社會淘汰。從長期來看,單純靠政策刺激、扶持的產業行情不可能長久維持。相反,軟件行業的結構調整正是為了適應“云計算”這一高端技術的發展。
“云計算”的發展讓軟件從“單機”走向“在線”、從“幕后”走向“臺前”,只有把握潮流,積極向“云端”轉型、并調整軟件在客戶端的應用定位以及“信息宇宙”下的軟件適配能力,才能促進“云計算”等相關細分領域的發展。可以說,未來我國軟件業將面臨新起點,新機遇。邱魯閩說。
目前,雖然云計算試點城市已經公布,但是扶持政策尚未明晰。邱魯閩認為,“云計算”的發展現在還處于一個早期的推廣階段,一旦超越了這個階段,“云計算”將實現飛速增長。在這期間,云數據、云存儲、云安全等等都亟需建立行業標準化,只有標準化才能引導“云計算”未來的健康發展。在不久的將來,國家一定會出臺一些具體的扶持政策及戰略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