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年初,對于中國的私募業來說有一段“春天的故事”。故事發生地在深圳羅湖福田交界處的紅嶺路兩側,所涉及的當事人距離紅嶺路和深南路交界處的十字路口半徑都不超過500米,這就是中國私募開創時的地理圈子。
在紅嶺中路西邊,緊鄰深南大道,是新聞大廈,趙丹陽創辦的赤子之心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就在這座大廈的15樓辦公;在紅嶺路東側,當時的深圳國際信托還未被華潤收購,其辦公地就在新聞大廈東北方向的國際信托大廈。
當年春節剛過,趙丹陽同深國投合作設立的深國投——赤子之心(中國)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宣告誕生。
其他參與機構也在附近。比如這只產品托管券商國信證券同深國投在一棟樓辦公;而托管銀行,工商銀行深圳分行則在新聞大廈東南方位,同新聞大廈僅隔著一條十字路口。
此后這個圈子不斷擴大,范圍波及大半個中國。
“趙丹陽同深國投擦出的電光火花照亮了整個私募界,他讓中國的私募有了合法的身份,到目前為止,也是最好的模式。”6年多之后的2010年12月,深圳私募界一個小范圍的聚會上,深圳市開寶資產管理公司投資總監葉猷建表示。
經過6年多的發展,根據朝陽永續統計,截至2010年10月中旬,續存的陽光私募產品達到1053只,如果這樣計算的話,估算現在陽光私募的規模是1043億元。
2005年,券商集合理財產品橫空出世;2009年,基金公司專戶“一對多”也獲準出海。加上合伙制私募投資機構等,合法的私募組織形式多花齊放。
陽光私募高速發展
自新中國股市誕生之后,就衍生出一種投資行為方式:將一部分人的資金聚集起來,交由一個投資主體進行證券交易。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操作方式頭頂著一項罪名:“非法集資。”德隆案的主角唐萬新當年就有這么一條罪名。
因此中國的私募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是掩藏在低下的,俗稱野私募。“這種野私募資產管理規模超過1萬億元。”業內流傳這么一個概數。
而2004年趙丹陽的赤子之心同信托的合作,將私募以一種合法的形式展現到世人面前,因為信托是能夠合法募集資金的。在現在看來,赤子之心中國一期產品的發行規模簡直是慘不忍睹。華潤深國投信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輝介紹,赤子之心中國一期發行規模只有800萬元。而當下,多數信托公司要求私募機構的最低發行規模要在3000萬元之上。
但是2004年發生在深圳羅湖、深圳交界處的那個故事卻描繪了私募的基本構架。比如證券、銀行、信托、投資顧問四方監督運行;產品固定時間披露凈值;凈值超過歷史最高價之后,每月可提取20%的業績報酬等等。
也因這類產品業績曝光,因此將通過信托發行的證券投資集合類產品稱為“陽光私募”。
在深國投嘗鮮之后,位于深圳的平安信托也發行了自己的陽光私募。隨后上海的信托公司比如華寶信托、上海信托相繼發行了自己的“結構化”的證券投資產品。一南一北,陽光私募在成立初期形成了兩種不同的風格。
實際上,早在2003年,云南信托發行了自己管理的證券投資產品——中國龍系列,亦屬于私募基金。但是僅此一家,并未得到復制。業界還是將“中國私募教父”的美譽送給了趙丹陽。
中國的陽光私募開了個好頭。赤子之心的旗下產品在2004年、2005年年度加權收益率分別達13.98%和23.13%也斷,而同期上證指數分別下跌26%和8.33%。
此外,緊隨趙丹陽之后邁入陽光私募界的投資公司也在熊市中表現不俗,如天馬投資、曉陽投資、東方港灣等。到了2006年、2007年伴隨著大牛市,埋藏在投資者心中良久的投資熱情被激發,陽光私募逐漸被投資界所獲知。然而,在這兩年,大盤藍籌股拉著指數向上躥,追求絕對收益的陽光私募普遍跑輸公募基金。
私募真正的高速發展發生在2008年和2009年。“我記得2007年整個一年,陽光私募發行的產品比較多,但整個發行規模也就20來億。當時主流媒體報道陽光私募跑不贏公募。真正大發展是2008年,按照我們自己的測算,2008年從最高點到最低點,股票型公募基金跌了60%多,純股票型陽光私募的跌幅是39%,但有1/3陽光私募跌幅是在10%以內,這改變了市場對陽光私募的看法。”華潤信托副總劉輝在今年11月8日接受記者主持的談話節目中如是說。
2008年、2009年、2010年連續三年資產管理行業的冠軍均被陽光私募所獲得。比如2008年金中和、2009年的新價值、2010年的世通資產。
投資者也顯然對這個行業更加信任。在2010年下半年,陽光私募資產管理規模突破1000億元。
從800萬元到1000億元,陽光私募用了6年半。
公轉私浪潮
2010年,重陽投資李旭利被調查一事震動了陽光私募界。外界有說法認為,被調查源于:“重陽投資挖去了太多公募基金的人了。”
雖然此說法并不一定可靠,但是卻揭示出公轉私的浪潮的洶涌。所謂公轉私就是原先從事公募基金的投資人士轉去做私募。
實際上,相比重陽投資,涌金系可能挖去了公募基金更多的人,也是公轉私的先河開創者。
蔡明,現任民森投資董事長。曾為博時基金主管投資副總經理,因為2000年的“基金黑幕”黯然離職。
2003年,蔡明轉投云國投,擔任云國投的總裁及副董事長,成為涌金系的一名悍將。而蔡明也將同因“基金黑幕”而離職的基金裕元基金經理汪德生招入帳下。
也正是在蔡明的領導下,云國投發行了“中國龍”系列私募基金。這是中國境內比趙丹陽赤子之心中國一期還要早的陽光私募基金。
涌金系挖走的公募基金人士還有很多。比如2006年4月,基金裕澤的基金經理劉紅海離開博時基金后轉投上海涌金投資;2007年2月,易方達基金的明星基金經理梁文濤也轉投上海涌金投資。
隨著魏東在2008年4月份的隕落,涌金系對公募人士失去了吸引力。可以查到的是蔡明自己在2007年創辦了民森投資;梁文濤在2010年也創辦了上海泓湖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蔡明開始,一批批的公募基金經理投身私募。比如博時基金的肖華、大成的龍小波、南方基金的謝愛龍、華夏基金的石波、嘉實基金王貴文、上投摩根呂俊等等。
根據朝陽永續提供的數據,截至2010年10月中旬,共有311名陽光私募投資經理發行了證券投資類信托產品。當中,有公募基金背景的投資經理有67人,占統計人數的21.54%。
到底是什么原因讓公募基金經理人紛紛公轉私?
李旭利曾在去年12月份中國證券投資基金國際論壇上認為是機制。20%的業績提成及私募投資公司的股權是最實在的激勵。
也有私募基金經理認為是自由:“我可以不受限制做我自己認為是正確的投資。”深圳某公轉私的基金經理表示。
還有觀點是為了事業:“其實他們在公募獲得的收入已經夠多了,我想他們來私募還是為了自己能干出一番事業。”上海某私募投資公司人士認為。
而在今年舉辦的第九屆中國證券投資基金國際論壇上,武當投資田榮華拋出了另一個原因:“年紀大了,沒人要。”
很多公募基金業人士對基金經理公轉私感到擔憂。“這個行業的核心就是人才。”還有種觀點認為,由于公募基金經理拿著散戶的資金來鍛煉,等到成熟后又轉做私募為富人服務,這是整個資產管理行業所面臨的一個不公平。
在公轉私浪潮下,資產管理行業究竟應該如何做?
“市場的就歸市場來處理吧。”深圳某大型基金公司人士稱,有10年基金業從業經歷的他認為,多種因素造就了陽光私募的高速發展,如合適的行情、貨幣的泛濫、物價的上漲、公募基金投資經理的更新換代。
在他看來,公募基金人才流失的問題不必要擔心,公募基金有自己的人才培養機制,向外輸送人才說明公募基金本身機制是有效的。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都各有自己的優勢,市場會調節到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
但眼下,顯然不是這個平衡的狀態。2009年7月份,中登公司暫停了信托開戶;2010年4月份股指期貨開通后,中金所也未批準信托開戶。
即便如此,陽光私募還是完成了高速發展。如果放開這些,這列6年前駛出的列車能夠跑得更快。
廣東瑞天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鵬認為,如果政策放開“我猜大概到2012年陽光私募資產管理規模將達到10000億元,也就是現在的10倍 |